越劇是我心頭愛,小說《甄嬛傳》亦是,故此,這越劇版《甄嬛》不得不看。
越劇是屬于女子的戲,天生帶有女子的靈巧、俏皮和時尚。五六十年代,她演朝鮮的《春香傳》,八十年代她排《第一次親密接觸》,《甄嬛傳》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她排《甄嬛》,上海越劇團排好上本公演以后,果然大熱,首演據說一票難求,復制了多年前沒有電視電影時候戲劇的盛況,以后又到過香港,現在進京巡演,熱到了中央新聞頻道上。
越劇版《甄嬛傳》把70多集的電視劇濃縮為上下兩本,上本除了序之外,共分為六場,分別是花開并蒂,失子離宮,風雪合情,青梅竹馬,死心回宮,滴血驗親。從題目上看出來了,這情節,可是夠簡練緊湊的。
關于劇情,我不得不說,其實,《甄嬛傳》可以看小說,可以看電視劇,甚至可以聽評書,唯獨,不適合戲劇。
戲劇長于抒情而短于敘事。我想編劇已經盡力了,兩條線,甄嬛與玄清重抒情輕敘事,——主要是給我們唱離歌順便講故事;眉莊和溫實初重敘事輕抒情,主要給我們講故事順便談戀愛。而且,還大刀闊斧把皇后跟華妃二位成一體,把青梅竹馬的感情給了眉莊和溫實初。
可是,這個故事里的兒女情,姐妹情,卻必須要通過敘事才說得明白。沒有了梅園初遇,杏林聽笛,剪燭談心,椒房撒帳,怎么能理解甄嬛對于玄凌愛情的期許?僅僅一場失子,就要離宮,怎么能體現甄嬛一步步對于愛情的失望?僅僅是杏林一舞,沒有了玄清酒后初遇,湖上談心,湖蓮慶生,笛聲相慰做鋪墊,僅僅是雪地救助,怎么能說清玄清的鐘情和甄嬛的移情呢?甄嬛和眉莊的感情沒有經歷共事一帝的小妒忌和眉莊愛上溫實初后的真妒忌,怎么會感人至深?安陵容如果僅僅是被生存所逼背叛姐妹,沒有以怨報德,沒有笑里藏刀,沒有利用感情,怎么說得明白人性的險惡?《甄嬛傳》是一部女人的成長史,單純在舞臺上,演繹不出它的精彩之處。但是,好歹,觀眾也不是沖著看故事去的,反正百分之二百的看過全本甄嬛(每人至少兩遍,不包括小說)。
但是,越劇甄嬛同樣有它別樣的精彩。
越劇《甄嬛》還原了原著中子虛烏有的大周朝,所以,小主們盡可以衣香鬟影,輕紗薄羅,而玄凌終于也可以擺脫雍正大叔的形象揚眉吐氣地英俊瀟灑了一回。上本上越用的是青春靚麗的演員,個個養眼。
而霓裳廣袖,鳳髻高挽的甄嬛在落花里合著笛聲跳的《驚鴻舞》也舞出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風姿。就唱腔來說,甄嬛(李旭丹)的王派夠柔婉,飾演玄凌的楊婷娜徐派夠霸氣,而張宇峰的玄清,陸派的唱腔跟甄嬛對唱時也很搭。只是,看慣了李旭丹楊婷娜的搭配,總覺得張宇峰的玄清有點拘謹,可若是換了楊婷娜去演玄清,徐派的唱確實不如陸派更襯玄清的深情。
為了演繹復雜的劇情,戲里設計了雙層戲臺,除了增加演出的層次感,雙層戲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用來演回放,可見為了排這戲也是受盡了難為。
唱詞也有精彩之處,特別是滴血驗親的輪唱和風雪合情的對唱。但是,特別出彩的唱詞,我沒有聽到。就像《紅樓夢》里的葬花,焚稿,哭靈,《春香傳》里的愛歌,《沙漠王子》里的嘆月,《西廂記》里的聽琴和拷紅。每一段,不須聽他徐派尹派,只讀唱詞就已絕妙。或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從電視劇熱播開始準備排戲,又要趕在這場熱沒有退下去之前排出來,時間確實趕的很緊。況且,又不像紅樓西廂,可以有古人的本子可以借鑒。
看到李旭丹和張宇峰演死心回宮,看到玄清牽著甄嬛的手,送她回宮,回到那一個她不愛的男人身邊去,那一段頗具現代歌劇意味的唱,我還是落淚了……果然,還是越劇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