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25日開始閱讀這一本書,一直到昨天才把這把書讀完。當我讀了幾個章節后,不禁心生疑問,這本書真的好嗎?好在哪里呢?慢慢的,當我越往下讀,就發現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一、學會傾聽
傾聽,這個詞對于我們一線老師來說再熟悉不過。我們常常會將它作為判斷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認真的標準。在課堂中,我們鼓勵學生先清楚老師的問題,認真思考后,再舉手回答,對于那些為了尋求老師表場而出現的搶答,我們不但不表揚,反而還要進行批評。作者在第一章“教室里的風景”中,不但強調了學生傾聽的重要性,還著重指出了老師傾聽的重要性。
難道還有老師不會傾聽?我們在平日里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不都是傾聽的表現嗎?當我看到作者將老師傾聽學生的發言,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來形容時,我不禁為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而叫好。
“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
佐藤學的這個比喻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老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應該善于傾聽,具體表現為不僅善于接住學生投來的“好球”,還要善于接住他們投來的“偏球”,而不是只是將學生的發言作為教學中的一個流程,更不是為了所謂的保護學生自尊心,而不分對錯,一味地夸學生棒。這樣的傾聽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反而還會從老師的反應中感到老師對自己發言敷衍的態度。
要讓發言變得更有質量,首先要鼓勵學生學生傾聽,聽清楚別人的發言,其次作為教師要提高接球的能力,也就是對于那些“偏球”,教師不僅要會接,還要擅長接,這樣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投球”,這樣的課堂發言才會形成良循環。
如果你僅僅認為作者所說的傾聽僅限于這一層的話,那你就小看作者了。
作者指出老師的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人而產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重要的意義吧。如果老師在課堂上頭腦想的都是教學流程,那是不可能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同樣作為一線老師,有的老師的課堂深受學生喜愛,而有的課堂則死氣沉沉。
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眼去觀察,用頭腦去判斷學生發言的這一刻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培養“合作性同事”關系
佐藤學指形成“合作性同事關系”是學校改革的重要一環。
“這種同事關系只有在所有教師都開放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只要有一個教師封閉教室的大門,那么想從內部進行學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
從這段話中我們欣喜地發現,教師之間不再是競爭的關系,而是演變為互相合作;每個人不再是各自為陣,而是要互相學習;每個人不用再擔心被別人超越而有所隱瞞,而是真正做到傾囊相授了。
另外,研討的方法也需改變。這種研討與我們所見的研討并不相同,它不再是評課者對這節課中做得好的與不好的地方一一指出,或是對有問題的地方,提出相應的對策。
“它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與‘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以達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里有意思、哪里有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并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
這與我們當前的研討課的確不一樣,往往在研討之前,執教者花了很多的時間用于備教材、備學生,也借用了許多班級不斷反復地磨課,目的就是為了公開課的那一天有好的表現。而課上完后,真正評課的人只是蜻蜓點水般三點兩言就結束,對于執教者來說提升并不大。而佐藤學提出的這種研討方式,對于教師的提高卻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解放教師
讓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學上,而不是疲于應付各種事務。佐藤學以浜之鄉小學為例,介紹了這所學校的做法。該校除了每月兩次教工會議和每周一次的年級會議以外,再沒有其他任何會議。并且該校的校長按“一人一職”的原則,將各部門和委員會的會議全部取消了。讓教師們從煩瑣的會議和雜務中解放出來,從而將接近80%的工作投入到授課、備課、教材研究及校本教研活動中去。并且每個月針對老師們開設的公開課,還會拿出專門的時間進行點評,就老師上課之中的缺點進行討論,試問,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想在教學上止步不前幾乎很難。
四、創建學習共同體
“教師的工作是復雜的工作。多數教育專業的學者把教師的工作看得過于簡單,更不用說教育行政人員、大眾媒體的有關人士等行外一般人的看法了,他們認為教師的工作誰都可以勝任。正是因為有這樣根深蒂固的看法,所以教師的工作一向不為人所理解。”
佐藤學的這一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我們的家校關系為何越來越糟糕,為何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越來越不順暢。回想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諸多家教不和諧的關系,不正是因為家長不信任老師嗎?
所以,在我們的身邊上演了許多如同電視劇一般的劇情,沖到學校打老師,不認同老師的教育方式,以傷害孩子自尊心為由去告老師的……試問,這樣的家校關系,讓處于中間的孩子該怎么面對呢?他該聽誰的呢?這樣的教育怎能會有效果呢?這樣的家校關系如果不改變,受害的則是我們的孩子啊!
我們的教育需要變革。佐藤學提出讓家長參與到老師的課堂之中。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完善,它的社會性的深化,并不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著家庭作用的加強。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所以,讓家長參與學習,與家長一起創造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在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里,不僅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長,而且為了促使學生相互學習,教師也必須要相互學習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學習和提高。擁有130年歷史的日小千谷小學接受了這一挑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見,要真正地改變家校關系,必須要全社會一起參與到變革之中,這樣家長才會真正地理解老師,老師也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學生服務,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中才可以從中受益。
以上指出的四點是該書令我印象深刻的四個方面,當我看完整本書,再回過頭去看每一個章節時,我發現自己的思想正在慢慢地發生改變,我也明白了為何這本書會如此暢銷的原因。
雖然我們國家與日本的國情不同,但是卻真心希望我們的國家的教育也能發生這樣的革命。雖然從目前來看,可能這個革命來得也許并沒有那么快,也許還需要等上好長一段時間,但我相信,只有當這個革命悄無聲息地發生時,我們的教育才會慢慢地變好,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喜歡上他們的課堂。
期待這場教學革命能早一點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