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Jack是外裔中國演員,在COSTA遇到他是個意外。
我們坐著聊了會兒,他似乎對中國頗有了解。
“你一個人在北京?”我問道。
“是。我有三個子女,大兒子常駐冰島,是個工程師,有自己的家庭,結婚生子,我上個月才去他們家住了段時間呢。”
“二女兒,在阿富汗支教,跟一個法國男人談戀愛,可能她跟你差不多大吧。”
“三兒子呢,還在拉斯維加斯,跟一個很有錢的女人在一起。”
我一時沒想到怎么接話,他忽然話鋒一轉:“你看,人生就是要接受多種可能性。”
他抿了口咖啡繼續說:“不像中國奉承一貫的套路:上學,上學,上學,上好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
我一時語塞。
“只要他們平安、健康、快樂,不論他們在哪里、做什么,我都是安心滿足的。”
“平安,健康,快樂,這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那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了。”
我忽然想起了我四年級的小妹。四年級而已,生活里就排滿各種培優,補習,約她吃飯都要等到晚上八點半以后。
對于子女,中國家庭比西方家庭有著更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父母為此操盡了心——就像Jack所說,似乎中國父母心中都有一條絕對正確的康莊大道。他們一心將孩子拉上這條道,從小上補習力爭上游;長大后也要一直插手孩子的人生。
當然父母的心思可以理解,時代和歷史的原因,(還因為計劃生育),家里只有一個小孩——父母畢生的期待都壓在這個孩子身上。所以父母怕錯,無法放手,一心將孩子拉上他們眼中最穩妥的道路。但這是求穩,這并不是生活。
從子女的角度說,被過分管束,等同于被過分灌輸。每個人都背上沉重的殼,擠上那唯一一條“康莊大道”。
從父母的角度說,我聽過一個記不起來源的比喻,父母養育子女,就像養育盆栽,并不是制定好模型讓它長成那樣。而是剪掉雜枝,讓它長成自己的模樣,帶著欣賞的態度。
我很喜歡老Jack那句話,“人生啊,要接受多種可能性。只要孩子們平安、健康、快樂;不論他們在哪里,做什么,我都是安心滿足的。”
我期待啊,若干年以后,當我和愛人在一個不太熟悉的城市醒來,收到一張母親寄來的明信片,
“我這邊一切順利,希望你們那邊也是陽光明媚,也祝福你們的生活充實,快樂,幸福。”
(二)
小時候寫作文為了得高分,絞盡腦汁寫比喻句,類似“家庭是港灣!”
長大又發現好像并不是這樣,感受更多的是和父母間的鴻溝——子女和父母基于生活時代、年齡、環境的差異,認知上出現鴻溝。
誠實地說,我曾一度因為這個問題而感到喪氣,認為這個問題無法解決。進而選擇逃避,減少與父母的溝通。
可我發現這個問題上存在兩個誤區:
1.我們不應該只維持表面的和平,回避家庭關系中的潛在矛盾;要去改善家庭關系。比起父母,我們才是應該有意識的一方——擔起主動調和家庭關系的任務。
2.問題不是認知差,問題是我們缺乏耐心;另外就是父母不愿改變,堅信著“都一把年紀了...”。有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包容;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對父母進行反向教育,告訴他們,年紀不是問題,事務/思維方式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要有耐心的,就像他們教導年幼無知的我們一樣。
當我改善和父母的關系,我意識到,好的家庭關系會讓人更有勇氣直面生活中的挑戰。打個比喻,回到家的感覺,就像夏天靠在清透見底的天藍色淺水池邊;像是冬季窩在輕盈溫暖的軟綿綿被罩里睡到中午。如果老爸老媽你們看到這里,我希望你們知道:我是愛你們的,即使我們常常有代溝,跟你們在一起,便是全身都松軟下來的,安心。
如果你還不覺得家庭的確是一個人的港灣,那說明你和父母間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下了。
(三)
作者說她寫到這里已經沒耐心了,也沒時間了,要去帶狗狗玩了。
那么言簡意賅: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這里偏向指負面影響:
例:父母吃飯的時候不顧及形象,biaji-biaji響,小孩便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父母經常闖紅燈,覺得騎車逆行無所謂,小孩也會染上這毛病;父母不開心就冷戰,小孩也會學到“喔,對待矛盾的處理方式就是應該冷戰!”。
要相信,從父母身上學到缺點,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要相信,這些問題統統是可以被改掉的。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這些存在的問題;其次,我們要自主改善這些問題。
就像填補個人人格的一張網,找到坍塌的地方,慢慢重構。
需要時間罷了。
就是這么簡單:)
希望看完這篇的你,多少有些收獲:)
我們可以對再生家庭加以期待。但我想,一個能處理好原生家庭問題的人,也能經營好再生家庭的關系:)
另外,家庭關系中其實還存在誤區四、誤區五,不過這些都歸于是親密關系里會存在的誤區,如果有機會寫“戀愛關系的誤區”時一并寫好了。
唐安,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