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杰拉德
此書被譽為:世界文學史“完美之書”。被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海明威,塞林格瘋狂迷戀。年輕天才翻譯家李繼宏在準備翻譯已經進入公共版權領域的外國文學作品時把它列到第一位。
看到這里,朋友可能會思考:這書到底有何魅力呢?嘻嘻,別急,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剖析一下它的精華所在。當然,有趣興的朋友可以去閱讀原文,文中有更多我尚未提及的精彩等著有心人去發現。
了解本書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書中人物形象。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茲杰拉德:美國作家,經典作品有《返老還童》《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作者在構思本書時正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時的作者正處于個人的黃金歲月,當時對整個美國來說亦是如此。這時的美國晉升為全球最富裕國家,并成為現代消費主義的發源地。這時期最主要的經濟現象是汽車產業的異軍突出,并帶動了育速路的發展,催生了汽車服務站等新興行業,加速了城市擴張。在政治上,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開始擺脫男權控制。在文化上,出現了爵士樂。爵士樂吸引了大量想要逃離沉悶鄉村生話的青年男女,迅速成為當年最主流的文化現象。人們習慣稱這個時期為“爵士時代”。不過這一時期卻是在禁酒令的管制下。
翻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探究它的經典之處到底去哪呢?它的魅力是什么?
首先,作者生動地再現了熱鬧的二十年代的美國社會。讓我們這些晚輩能再睹黃金時期美國的熱鬧氛圍,不過也正是文中的背景太接近當時的美國,又不被人們所喜愛,由此那時人們忽略了作者的精湛描寫技巧。約翰.張伯倫贊嘆菲茨杰拉德“有能力用一段文字稚一個時代的韻味,一個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調”
本書的原文只有不到四萬九個單詞,但讀起來卻不會覺得很漫長,這是日開它的文字山密度大的原目,還有一文中每個單詞都有其獨特而豐富的意義。并且前后呼應的地方極多。
如第三章的開頭所描寫的“飛蛾”便十分形象傳神。“整個夏天,我鄰居家通宵奏樂,夜夜笙歌。在他的藍色花園里,一群紅男綠女像飛蛾一樣在笑語、香檳和星光中來了又去。”在第四章時,再見“飛蛾”由此便能更深有體會了“他等待了五年,買下一棟豪宅,在那里把點點星光施予飛來過往的蛾兒,就是為了能在某天下午,在一個陌生人的花園里‘坐一下’”
從這兩段文字的描出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作寫功底。但還有一個象征性的東西——綠燈,我也想要解說一下,綠燈會是蓋茨比的精神寄托,象征著追求與超越。
綠燈一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代著蓋茨比對夢想的變化。第一次是出現在第一章中“—他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朝黑暗的海面伸出了雙臂,雖然我離他很遠,但我能肯定他在發抖。不知不覺中我也朝海面望去,什么也沒有,除了一盞孤獨的綠燈,燈光微弱而遙遠,那也許是一個碼頭的盡頭。當我回過頭再次尋找蓋茨比時,他消失了,把我一人孤獨地留在這不平靜的夜色中。”這表明蓋茨比對夢想的追求。
第二次出現是在第五章“要不是薄霧籠罩,我們就能望見海灣對面你的家,”蓋茨比說道,“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綠燈通宵亮著。”
黛西突然挽上他的胳臂,但是他好像還沉浸在剛才的話語中。對他來說,那盞燈象征的巨大意義很可能已經永遠消失了。與把他和黛西相隔的遙遠距離相比,那盞燈似乎離黛西很近,近得幾乎可以觸摸到她,就好比一顆星星距離月亮一樣近。現在它只是碼頭的一盞綠燈而已,他那視為神圣的物品又少了一件。”這時的蓋茨比表明夢想已實現,心中的綠燈便可放下了。
最后一次綠燈的出現是以文章敘述人尼克.卡拉威的視角發出的感慨“當我坐在那,念念不忘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無法自拔時,我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在黛西家碼頭的盡頭發現那盞綠燈時感到的驚愕。他已經走了漫長的路才來到這片藍色的草坪,他的夢想看起來如此之近以至于似乎觸手可及。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遠遠地落在他后面,落在這個城市以外某個地方的一片綿延不絕的朦朧之中,在那里,共和國的黑暗原野在夜色下滾滾向前。
蓋茨比堅信那盞綠燈,它象征著一個美好的將來,一年一年在我們面前退卻,然后同我們擦肩而過。但是沒關系,明天我們將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遠,去擁抱又一個美好的早晨……所以我們繼續向前劃行,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被沖回過去的歲月。”
翻看完這部著作,不得不說,蓋茨比是個值得受尊重的人,是個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