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更好”的思維對于批判性思考者是最根本性的問題,因為任其不受制止,它就可能扭曲感知、腐蝕判斷。我們在主觀性上陷得越深,我們的批判性思考就越發低。雖然完美的客觀性可能是做不到的,但通過控制“我的更好”的傾向,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客觀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位老人,她覺得什么都是自己的好,自己做的菜是最好吃的,去餐廳,所有點的菜都沒有自己做的好吃。孩子帶著出去吃飯,永遠都得不到她的滿意。日常中的一點一滴,養成了大家不敢對老太太提出異議的習慣。
有一次大家包餃子,明明聞到了包餃子的肉有味道了,可是兩個兒媳婦都不敢說,大家還是努力地把餃子包完了,等兒子回來,試著提出餃子餡有味時,老太太說“沒有味兒呀”,于是大家選擇集體沉默。
餃子煮熟了,連兩個孫子也知道餃子有味,沒人肯吃。只有老太太自己,并喂給了正在病中的老爺子。等晚上分手時,每個兒子爭先恐后地要把餃子拿回家,目的是趕快扔到外面的垃圾桶。
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就暗自思量,古代的指鹿為馬實際上一點兒也不過分呢,一個普通的家庭都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何況是一個擁有生殺大權的人,”我的更好“思維的可怕之處可見一斑。
控制”我的更好“思維的一種方法是記?。合衿渌艘粯樱覀円矁A向于此,而且當議題是我們真正在乎的議題時,這種傾向的影響更為強烈。
控制”我的更好“思維的另一個方法是對它出現的跡象保持警惕。這些跡象可以在我們的感覺和思想中發現:
在感覺中:非常愉快、偏愛的感覺,意欲不再加以評價就立刻接受一種陳述或論證。或者是非常不快、負面的感覺,意欲毫無遲疑地馬上抨擊和否定一個陳述或論證。
在思想中:諸如”我很高興專家們持有這種立場——我自始至終就是這么認為的和浪費時間分析這個證據是沒有用的——它一定是結論性的想法,或者諸如:這種看法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它質疑了我一直以為得東西——我拒絕考慮它的想法。
是不是有點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詞語的意境?
只要你發現自己有諸如此類的反應,你就可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我的更好”思維的受害者。恰當的回應是抵制這種反應,并強迫自己以公平的頭腦考慮問題。這個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