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的媽媽是最完美的。
提問:
母子關系不和諧,有時候無法教育他。我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和媽媽關系一直不是很好,總能回憶起小時候愿望不被珍視的感覺。
現在我是孩子的媽媽,對他是另一個極端,過于寵溺,好像在彌補小時候缺失的……
回應:
其實你這短短的一段話已經把你自我分析的“母子關系不和諧”原因點明了。
就像你說的,“過于寵溺”、“想盡可能地滿足孩子”,是不希望他像你小時候一樣有很多愿望和情緒只能壓抑在心里,遇到挫折時也沒人能依靠,只能靠自己。
相信在你小的時候一定常常對母親很生氣,很失望,這也是很正常的。
也許正是因為對母親的這種失望,使你成為母親之后,就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對自己失望、會埋怨自己吧,所以才想盡可能地讓孩子開心,滿足他的所有愿望。
因為我們都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啊。
在任何人的眼中,你陪伴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證明了你絕對是一位負責任的好母親。
不過做父母最困難的,是必須得在有些時候忍受孩子的不理解,堅持地做“正確的事”。
這種教育有時候很討人厭:每天早晚必須要刷牙,遇見長輩不能沒禮貌,對作業要“今日事今日畢”......這些讓孩子討厭的習慣都是在父母的“強迫”下完成的,孩子很不情愿,但因為是父母的關系也就只好遵從,長大后才會最終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但寵溺孩子的做法會使你們的關系錯位,讓孩子以為你無條件地滿足自己是理所應當的,不愿意聽從你的教育。
所以,你必須以母親的身份和他相處了。這不代表你要高高在上,只是要讓他清楚雖然你像朋友一樣體諒他的情緒,但你更是他的媽媽,是長輩,是教育他的人。這就避免了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心里想著“你是我的朋友,朋友怎么有資格教育我呢?我也并不比你差!”而不愿意聽從。
一開始轉換相處方式孩子會非常不適應,他可能會在你教育的時候大發脾氣甚至疏遠你。但關系是雙方的,只要你堅持原則,在孩子犯錯的拒絕討好、給予及時教育,其他時候仍保持溫暖、愛護的態度,他遲早也會轉變過來。
更重要的,是教育時避免讓孩子感覺“不做這件事情媽媽就不愛我了”。
例如培養睡前刷牙的習慣,不要說“你不刷牙媽媽就再也不理你了、媽媽會生氣”,這會讓孩子把討好媽媽作為行動目標。應該告訴他“睡前必須要刷牙,是因為刷牙有xxx的好處,你看媽媽也會刷牙”,清晰的解釋會讓他明白父母教育的意義,并以自我發展為目標去行動。
最終孩子會意識到“媽媽是愛我的,但并不是毫無底線地寵著我,有些事情媽媽是對的,我就應該改正自己”。長此以往,他也會更加尊重你。
父母就像高速路兩旁的護欄,有了你們,孩子才會安全地在路上行駛。也必須要有你們,否則天分再高的孩子或許也會在路上橫沖直撞地浪費生命。你已經能做到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了,只需要把這份心力投注一些在成為孩子的護欄上就更好了。
心理學有個理念叫“60分的媽媽”(the 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你不需要成為一個100分的,完美的媽媽,只需要做到60分就足夠了。剩下的未被滿足的愿望,和外面世界的挫折或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了憑自己努力跨越困難的經歷會讓他今后無論遇到怎樣的難題都有信心面對,因為他曾“成功面對過”。相信你獨自生活的經歷也一定給你帶來了不少的成長吧。
最后想說的,是大家最不愿意聽的,最難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去理解自己的父母。
當你理解了她,你就不再害怕成為她,也就根本不用問任何人就知道寵溺與愛的界限,做出自然又正確的決定了,這實在是教育孩子的捷徑。
但理解一個人恐怕沒有捷徑,無非就是多和她呆在一起,才能更了解吧。
完。
把每篇文章寫成一次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