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讀書會第52期
分享人:李子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
首先被誰討厭別人,當被別人討厭的時候我有什么感覺,不爽,有情緒生氣,甚至我們可能拳腳相向。
那什么時候我們會很高興呢,被認可,被看到被肯定。
通過別人的認可,看到肯定才能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乖,那這樣行為背后的信念就在于此。
自己和別人的事怎么分清楚呢,有一個孩子不聽課,不寫作業,甚至連教科書都忘記放在學校。
那么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會怎么做呢,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學習上輔導班,請家庭教師。甚至可能會扯耳朵,這原本是孩子的事兒,而不是父母的事兒。
就算讓父母代替孩子學習也沒有什么意義吧。
所以辨別是誰的事兒的方法非常簡單,只是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是由誰來承擔。
孩子選擇不學習,誰來承擔這個選擇的結果呢,比如學習成績不好,不能考上好的學??疾簧虾玫膶W校不能有好的工作,通俗一點就是掙不了錢。
那高雅一點,就是怎么能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成家立業呢,所以這一連串結果的最終承擔者是誰。
是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就是孩子的事兒。
孩子不學習,不上學,不管哪有原則呀。
區分一下,放任和課題分離。
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度。
而課題分離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加以守護。
比如就像剛才提到的孩子學習。
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兒。
那你想要學習的時候爸爸媽媽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對不妄加干涉孩子的事兒。
也就是說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指手劃腳。
不僅在對孩子在工作上。如果你有一個毫不講理的,遇到事情就大發雷霆的上司,你該怎么辦?
好像自己怎么努力都沒有辦法得到認可。
甚至都不聽你好好說話,得不到認可。
上司不講道理發脾氣是也就是這是誰的課題,是上司的,所以發脾氣這件事兒應該由他自己處理這個課題這個事兒。
什么是我們的事兒呢,那就是好好多工作。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這樣理解。
當上司發脾氣的時候好像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我們不去干涉別人的事兒,也不讓別人干涉我們的事兒,各自管好自己的課題,用我們都能聽懂的話,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可以把馬拉去河邊,但不能強迫它喝水。
生活中我們的父母或者老師會給出一些要上嘛個學校,或者得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之類的無趣的指示。
這雖然看起來是一種干涉,其實好像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正因為關系親近才會認真的為對方的將來考慮。
這樣的課題分離,好像沒有人性。
只是我們的開始,我們最終要去到的是共同體,這才是人際關系的終點。
簡單的說就是社會情懷,對社會關心。
社會學上所講的社會的最小單位是我和你。對你我關心,把他人當同伴放在心上。
我們從嬰兒出生開始就需要為生理的需求而努力,需要成人的照顧。吸奶才能攝取成長所需要的營養。
幾個月后還要學習自己翻身爬起來,從做到蹣跚學步,從跌倒到站起來,每步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
嬰兒通過每一次經驗逐漸形成他對外界的人事物,還有自我的信念,他們會好奇主動的探索周遭的世界也在探索中培養對自己能力的信念,嬰兒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如果缺乏勇氣去探索。
未來的人生就比較容易在遇到困難時導致適應不良。
孩子已經長大,或許父母沒有在我們完成第一次挑戰的時候給予到足夠的陪伴和鼓勵。
沒關系,我們還有自己,鼓勵養育我們的內在小孩。接納它陪伴它,在心里下雨的時候為她撐起那把傘,讓它有著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