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
上學讀書,大多只為了考試和順利畢業。我覺得閑暇時間讀閑書才叫真正的讀書。小說、雜志、報紙、漫畫、雞湯、散文、技能,只要自己喜歡的,隨便哪一本讀起來都會那么得享受。
我想讀書的用處就是給心靈深處尋找一片凈土,讀一讀作者的經歷,品一品作者的思想,開一開自己的眼界,隨著書中的文字慢慢靜下心來思考。
留學時,我發現外國人非常喜歡讀書。無論是在地鐵上,還是在咖啡廳,還是商場休息區,甚至在街邊角落,都能隨處看到有人捧著書津津有味地讀著。
讀書無疑是外國人打發時間的樂趣。沒事兒的時候翻翻書,不僅能充實和娛樂自己,時間也過得快一些。
紐約的地鐵上永遠有三種人:看手機的、無所事事的、以及看書的。當地鐵正常行駛時,一切都很正常,大家一如既往地干自己的事兒。
一旦地鐵延遲(這在紐約是常有的事兒),車廂里的氣氛很快就變得緊張起來。無所事事的人最先坐不住。有的焦急地看著漆黑的窗外,有的不停地抖腿,有的則一臉焦慮地東看西看。
延遲的時間再久一點,看手機的人也淡定不住了。有的把手機屏幕開開關關,有的把手機收起來也開始跟著無所事事的人一起焦慮,有的雖然聽著音樂,但仍然露出一臉不爽的表情。
無論周圍的人煩成什么樣兒,唯有讀書人最淡定。他們依舊表現得若無其事地樣子一頁一頁地翻著書。不知道書里寫得什么內容能讓他們看得這么入神。
我最初還懷疑在這么嘈雜的地鐵上他們真的能看下去書么?不怕被地鐵的晃動和他人的聊天聲打斷思緒么?可看到那些讀書人專注的樣子,仿佛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干擾他們。
上學時,我每天都會坐30分鐘的地鐵到曼哈頓。30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全看你自己怎么利用。為了不浪費這段時間,我一般會拿起課本復習或者準備課堂報告的內容。
這三十分鐘是我一天中最專注的時段。只要我忙著讀書,無論其它乘客干什么,都不會影響到我。遇到地鐵延遲,我反而感到慶幸,這樣我就能多復習一個知識點。這恐怕就是書的神奇之處,讓你深陷其中,感受不到外界的嘈雜。
現在人們更傾向于用手機和kindle看電子書。電子書的好處是輕便,方便攜帶,還能保存你看的內容,而且你還能隨時滑動手指標注重點句。
有段時間,我也追隨潮流把kindle放到包里。在地鐵上就拿出來看,屏幕的觸感和書的觸感不同,重量不同,讀kindle時我感受不到書帶給我的奇妙之旅,更多的是裝逼吧。所以,我更喜歡紙張的觸感和書香,紙質書讀起來才覺得是為了自己讀,而不是裝個樣子。
我平時喜歡去圖書館學習,學累的時候,我就會隨便找本書看。大多時候我喜歡看雜志和食譜。我很愛欣賞雜志里模特的時尚搭配和彩妝,更喜歡食譜里的各種誘人美食。這樣的圖書,字少,圖多,看著輕松不會累,也不怕陷得太深無法自拔。
不開心的時候,書是緩解焦慮的良藥。我喜歡找一些笑話和段子書讀一讀,放聲大笑,心情一下子好多了。
讀閑書的時光總是一瞬而過。我經常捧著東野的推理小說,靠在沙發上,一邊喝咖啡一邊讀。小說寫得太過精彩,每一個章節安排得緊湊,就跟刷劇似得根本停不下來。我迫切地渴望知道到底誰是犯人?不知不覺,讀完一本小說,一整天就這么過去了。看似沒什么收獲,但卻感到格外滿足。
很多美國人還習慣記讀書筆記,我也如此。我專門買了一個摘抄本。每次看到書中的美句,我都會用心地抄在本子上,連同書名和作者的名字一并記錄在句子結尾。把喜歡的句子,有感觸的句子摘抄在本上,時不時地拿出來再細品一下,銘記在心中,靈魂都會隨之升華。
我有個外國朋友不僅愛記讀書筆記,還會嘗試背句子。愛讀書的人,和他談話就是種享受。他說的每一句話就像經典臺詞一樣那么地深入人心。可不愛讀書的人,和他說話就會覺得很無厘頭。明明自己層次低,達不到人家的覺悟,還嫌人家裝逼。哎。。這樣的人不配做他的朋友。
從我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經常讀書的人,整個人的氣質和氣場都是與眾不同的。他一舉一動都能顯現出他多年日積月累的修養。就算有人不理解他,他也會從容地一笑而過。
我們聊天時,他經常給我推薦一些不錯的英文書。他推薦的書里句子理解并不難,讀的時候不會打消我的積極性。從此,我愛上了英文原著。
每次回國,我都會帶上幾本英文原版書籍。平時在家或者外出,一有空我就會拿出來翻幾頁讀讀。讀英文書確實不如讀中文書那么順暢,代入感也不如中文書的代入感強。
但,英文書讀起來有它獨特的味道。外國作家寫作風格簡單直白,不兜圈子,讀起來很輕松。
外國作者會直截了當地表達客觀事實以及他的想法,讀者就不用費腦子去猜了。就連外國詩句,讀完了就能馬上領悟作者的思想。比起中國的古文詩詞,理解起來簡直是輕松多了。其實,這樣的英文書更適合我這種不愛動腦子的懶人。
在美國留學這些年,朋友換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書是我永恒的伙伴,也是我的精神支柱。無論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我都愿意去慢慢讀,用心享受每一刻屬于自己的時光。我平時不愛學正經學問,但我愛讀閑書,不知道這算不算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