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三體》第一部,當看到葉文潔按下向太陽發射回復三體人信息的按鈕時,突然被窗外“嘎嘎嘎”的叫聲所吸引,我放下書本,站起身隔著窗戶向外望去。一群排成人字形、之字形、一字型的大雁低空掠過我所在的小區上空,與我僅有5、6層樓高的距離。如此近的距離在印象中還是第一次。看著遠處樓宇間氤氳著霧氣,剛下過雨的天空陰沉沉,想必這也是大雁低空飛行的原因了吧。
但令我不解的是大雁是往北飛的。
難道是在南方過冬的大雁已經開始飛回北方了嗎?但是還沒到時候啊,現在北方還沒到最冷的時候,山東今天才剛開始降了溫,后天還要迎來大雪降溫天氣。
難道是在局部地區遇到了什么阻力,往北飛只是暫時的改變路線而已?亦或是飛往北邊某個具體的地方?
我開始翻閱有關大雁遷徙的資料,因為現在的我對于大雁南飛的認識也僅僅局限于大雁南飛。我用手機上網查詢了相關信息,大雁一般在秋季就開始南飛,在北方春天快要到來的時候飛回。
對于我遇到的這種情況,沒有查到具體的相關信息。
可能就是某些原因或者是巧合吧。
我抱著想再多了解一下關于大雁南飛的信息,在B站上觀看了一部叫做《遷徙的鳥》的紀錄片。
候鳥的遷徙,大自然最奇妙、最壯觀的杰作。
候鳥一般在秋季開始遷徙,主要原因還是棲息地的天氣開始變冷,食物逐漸減少,它們要飛往天氣相對更溫暖的南方,哪里食物充足。這里的南方并不僅僅指中國的南方,更多的是在全球這個大視角來看,有些候鳥從西伯利亞飛往東亞或者澳大利亞,有些候鳥從北極圈飛往印度,更有甚者,有一種叫做北極燕的鳥類,從遙遠的北極跨越12800多英里飛往遙遠的南極。真是讓人驚訝。
候鳥的遷徙不僅僅是我們所熟識的大雁,其實大雁也分為好多種,我國多數是鴻雁,還有灰雁,白額雁,斑頭雁等等。然而大雁只不過眾多遷徙候鳥中的一類而已。
候鳥的遷徙是一項艱苦的歷程,他們飛越高山湖泊,遭受各種極端天氣,遇到各種意外,我相信這些意外中人為的占據大多數。它們飛越人類所建造的鋼鐵城市,穿過各種工廠的大煙囪所釋放的滾滾濃煙,有些候鳥陷入人類所制造的垃圾中,窒息而死,有些候鳥被早已蹲守的獵手一槍斃命,然后被他們身邊忠誠的大黃狗帶回。還有些候鳥因為體力不支永遠的脫離了隊伍,那些受傷不能在飛行的候鳥成為眾多動物眼中“天上掉下的餡餅”。
候鳥靠地球的磁場來辨別方向和位置,當然,年幼的候鳥也能跟隨自己的父母記住遷徙的路線。候鳥的飛行很聰明,健壯的成年候鳥作為領頭鳥飛在隊伍的最前面,它的飛行為后面年幼的候鳥創造了阻力更小的飛行空間,它們充分利用自身和自然的條件,完成了這一自然界最偉大的壯舉。
經歷重重的艱難險阻,幸運的鳥兒到達溫暖的南方。
待到北方萬物復蘇之時,它們再次啟程,飛回自己的老家進行生產,完成一年兩次的遷徙。
候鳥的遷徙,多么偉大的奇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