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她心理
作為一個內心戲強大,卻笨嘴拙舌的家伙來說,筆者一直把自己定位為傾聽者。在閨蜜小伙伴中,也是廣受好評的心理疏導專家,因為我雖然不擅長引領話題,但我擅長傾聽啊,然后自以為是的,對朋友的抱怨、煩悶,或是當頭棒喝,或是好言安撫。
筆者常以此為傲,我這都算是半個心理咨詢師了吧。
直到昨天接到兄長的電話,放下電話那一刻,我才沮喪地發現,我壓根不是什么傾聽者,我純粹一話癆。
我跟大三歲的哥哥關系比較奇怪,他并不是那種寵溺妹妹的強勢兄長,而我也不是那種賣萌撒嬌的軟糯妹妹。也許,這又得歸咎于我們的原生家庭,也許,這也不過是我們的天性。反正,我跟他之間的對話,跟面對閨密們時不一樣,似乎因為同胞所生,少了些偽裝,多了些肆意。
因為這次是電話交流,而且是長達一個小時的交流,我放下電話就意識到,整個過程我都在爭搶話語權。用我學來、看來、聽來的似是而非的觀點,試圖說服對方,不管話題是天馬行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面,還是我明明不熟悉的養育孩子的領域,我都一副磚家的姿態侃侃而談。
我事后反省很久,這是一種做慣了傾聽者以后的爆發嗎?還是,我之前的傾聽,不過是表面上的沉默而已?因為反正我知道,最后我有發表結論的權利?
而我,原來也是渴望被傾聽的,或者說,我連自己的心,都沒有認真傾聽過,又何談傾聽別人呢?
突然想起一個曾經的閨蜜,結婚前無話不談,每次她談起男友,都是事無巨細。甚至有著清閑工作的她,專門跟我辦了親情號,幾乎每天煲電話粥,不知道的,還以為談戀愛的是我們倆呢。
而我,雖然偶有不耐,但也努力保持著傾聽,盡力為她排憂解難,用自己貧瘠的感情經驗試圖幫上忙。后來才發現,完全白費力氣,她不過是缺少傾訴對象,或者說是缺少宣泄情緒的垃圾桶而已,至于抉擇建議,她是不需要的。
于是,我這個情緒垃圾桶,就不怎么情愿傾聽了,畢竟,負面情緒聽多了也是容易受影響的。對方也許體察到了我的情緒,也就漸漸少了電話,直到結婚生子后,更是幾乎斷了聯系。反而是我有些擔心,她那不怎么靠譜的婚姻,偶爾撥電話過去,對方卻都是一切都好的回答,不走心得令人心堵。
不過,也可以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種種后,很多人都學會了閉嘴。因為,我們都懂得了,沒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我所受的傷在我眼中是傷筋動骨,而對別人來說,也不過是擦破層皮的程度。雞同鴨講的后果就是,索然無味,頓感孤單與凄涼。然后慨嘆,人,果然就是生而孤獨的。
渴望被傾聽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就像是伸出去的手,在人來人往中,如果有人停駐握緊,那種被鏈接、被溫暖的感覺,恐怕是每個人都千金不換的。只可惜,這樣的幾率與在茫茫人海中遇見愛情的幾率一樣微茫。尤其是這個腳步匆匆的時代,每個人都直視遙遠的前方,看不見任何近處伸出來的手,包括自己伸出的手,也一并無視了。
沒錯,就像是筆者前面說的,當我們渴望被傾聽時,問問自己,你,是否用心聆聽過自己的內心呢?你連自己伸出的手都沒有看見,那么如何看見別人的手呢?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有夢想,而夢想卻都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成功與金錢,至于幸福與快樂?那不是得到成功與金錢之后,就理所應當的附贈品嗎?
真的是這樣嗎?請安靜下來,傾聽你自己的內心,看看你當下的周圍,旋轉的白色風扇,慵懶的灰色貓咪,看不見卻永遠聽得到的蟬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十指在屏幕上滑動,在鍵盤上飛舞,你又感受到什么?
是寧靜?還是喧囂?是歲月靜好?還是歲月焦躁?你在追趕那個眾人,都在追趕的目標時,是否忽略了什么?
是的,你忽略了自己。就像是馬拉松競賽,真正成功的到達終點的,不管是否拿獎都是自我的勝利。而他們奔跑的過程中,注意力大都在自己身上,他人跑到哪里?跑的是否比我快?都是他人的事兒,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當下的呼吸與步調,保持并堅持到終點。
就像我們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心里與別人一起奔跑、競爭,而我們的眼睛卻總是盯在別人的后背上,盯在遙遠的目標上。即便是順利超過了一個又一個后背,短暫的興奮后,我們依舊盯著前方新的后背。
所以,我們很累,卻又不敢停下腳步,想要傾訴,卻又無人要聽。因為每個人都有話要說,卻沒有耐心聽別人的牢騷。就像是如今井噴式的自媒體平臺,每個人都迫不及待的發聲,而用心傾聽的又有幾人呢?
畢竟,你的苦痛、焦慮,雖然看似是人類共通的,但如果沒有人用心傾聽,是聽不到共鳴的,而你的傾訴也變得滑稽可笑,所以,我們都變成了自閉的奔跑者。
自閉的奔跑者,也沒有什么,畢竟我們永遠無法控制他人。但,自閉不代表連自己都放棄自己,連自己都不傾聽自己的內心,忽略那些真正讓我們快樂、喜悅的感受,那真正觸動我們靈魂痛點的體驗。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曾,用心傾聽自己的內心,又怎么能奢望別人來傾聽呢?
也只有你學會了如何傾聽自己,你才會用真正的安靜,來傾聽他人的故事,用一種從未有的寧靜,凝視對方的靈魂。你才會發現,原來我們都擁有同樣的傷疤,原來,我們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