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圖片源自互聯網
文 | 衛子甄
1︱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的聊天方式刮起一陣妖風,但凡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大家第一反應是:“這個可以拍電影了!”
很多次我都想抓住人問問,“可以拍電影了”,究竟是一種什么表達?
語言可以說是一個人最直接的價值觀體現。
那么,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經歷、故事、作品做出總結性發言時說,“這個可以拍電影了”,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這絕不是一種美德上的肯定,因為美德在影視作品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成分,而是為增添故事和人物光環添加的底色。沒有人會因為“好”去拍一部電影 ——?如果這個“好”沒有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做支撐的話。
其次,這也不代表這件事具有深刻的意義。意義和價值這種東西,除了陷入與美德相同的困境外,還有一個矛盾點:即電影并不是傳達意義與價值最有效的介質。意義與價值的提煉,需要人類進行充分的思考,而對思考的人來說,文學、哲學、宗教要比電影好得多。
這么說的話,好像不是好話…… 這算哪門子劃重點?
我來告訴你,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
它的潛臺詞是:雖然我懶得去思考你故事、經歷和作品的意義,但這種故事出街后一定會博人眼球,所以它很有價值。
它想表達的無非是:這件事太離奇、太曲折、太狗血、太不可思議了。這東西太能引起別人關注了,不讓它火一下都虧得慌!
真是可笑。什么時候開始,吸引別人注意力也成了一種美德了?“被拍成電影”怎么就成了褒揚贊美了?
最近備受矚目的張玉環案,張玉環被誤判殺人罪入獄,期間一直沒放棄申訴,終于在27年后被改判無罪釋放。
他的哥哥、律師和前妻在這27年里從未放棄他。
前妻宋小女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打工養家、為他奔波。熬了6年后,為孩子著想,她選擇改嫁,并和第二任丈夫約法三章:她會把張玉環放在心里、必須對自己兩個兒子好、不能阻攔她去探望張玉環的母親。
第二任丈夫不僅答應,還一直支持她。申訴期間宋小女成了一家的頂梁柱,撫養2個孩子,兼顧照顧張玉環的母親。最終贏得美滿結局。宋小女“功成身退”回到第二任丈夫身邊,說要一生對他好。
幾乎所有權威媒體都對此事件做了深度報道,大家都被宋小女珍貴的情義深深感動、為之喝彩。
作家韓松落說:“她是這半年里,少數幾個讓我產生‘現世感’的人。這半年的大多數時候,我都覺得我活在宇宙洪荒里。”
2︱
就是這樣一個充分展現人性美的真實事件,到了某些自媒體手里,竟然被命名為:「年度最佳中國故事,可惜拍了也過不了審」
可惜?哪里可惜了?
就算拍了、審了、放了,又如何?難道不是這起事件里那些27年不放棄張玉環的人,他們的勇敢、堅持、善良、赤誠才是彌足珍貴的嗎?難道如此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都無法對千千萬萬人產生深刻、正面的影響嗎?
非得要拍成電影、賣了票房,大家在電影院哭得稀里嘩啦的,他們27年的努力才值得?
動力學早就告訴我們,對于效力的過度關注,通常是對無效力的補償。
換句話說,對注意力的過分追求,通常是對無關注點(無效內容)的補充。正是因為時代缺乏真正有價值的人和事(每個人都不愿付出),我們才如此追求注意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注意力放在注意力上”。
人生中遇到的真正困境,要求人們理性地做出決斷、并堅持下去。我們的時代,顯然已不再是做決定和堅持的問題,而是決定如何做決定的問題。
我們不敢選擇,因為太害怕一旦選擇了一個,就會失去另一個。大到人生決策、愛情、伴侶,小到一本書、一道菜。
為什么很少看到宋小女這樣意志堅定的人物?因為“意志”這個東西,已被我們神奇地規避,不在討論范圍了。
我們把本該花在深入事物靈魂的時間,花在了如何做決定上,從頭到尾,根本沒真正進入任何一件事,也自然不存在錘煉自己“意志”的問題。
3︱
一位網友在短評中寫道,“人性是如此幽深復雜,千帆過盡,我變得什么都能理解,也什么都無法再相信。”
造成一個關注即正義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責任,因為大多數人既缺乏時間,又缺乏思考。
如果你仔細去思考,就會發現,冷漠與缺乏感情是我們時代的主要情緒。人們通過把自己變得冷酷無情來對抗生活的焦慮與空虛。心理學家羅洛·梅曾分析過這種空虛感,他認為來源于“人確信他作為一個實體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或改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或有效地改變周圍世界。因此他就如當今的許多人那樣,陷入了深深的無用與絕望感。”
這種日子就像「小婦人」中說的:“我不斷翻開新的一頁,每次都涂得亂七八糟,就像我糟蹋我的練習本一樣,有開頭沒有結果。”
但是,人不能長期生活在空虛狀態中。
空虛只是在推遲情感的發生。這些被抑制的生命力不會消失,只會隨時間的積累日漸壯大,它會從冷淡、無聊轉變為暗藏的危險,最終積攢成一種足以摧毀一切的力量。
冷漠是與世界保持距離的手段,但是,它只是把一種即時的傷害,轉化成了因時間的流逝而帶來的傷害。不管你愿不愿意,最終的爆發還是會到來。
今天想到這些,是因為偶然看到貝魯特港口大爆炸的新聞報道:157人死亡,超過5000人受傷,30萬人無家可歸,還有很多人下落不明。港口化為一片廢墟。
這起爆炸的起因是一批閑置在碼頭倉庫、重達2750噸的硝酸銨,多年來一直無人理睬,倉庫建筑也年久失修。繼而造成這次無法挽回的悲劇。
黎巴嫩總統表示,要讓碼頭的事故責任人接受最嚴厲的處罰,讓他們“付出代價”。而港口的官員卻說,他們在過去6年里曾經6次向政府發出警告,都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報道下的一則評論,引起我的注意。
一位讀者說:
“本該要做的事情,一直拖著不做,總有一天會爆炸,毀掉一切。不論是一個人的生活,還是一個城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