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子游
三毛說:“一個太過文藝的人,注定不會太快樂,心里有愛、有善良,骨子里住著孩子般的純真,但也往往多愁善感,容易感知美好,也更容易體會悲傷。她喜歡文字,卻往往不善言辭,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太多”。
從我讀書寫作那一天開始,我就知道我必然不會持久的快樂,間歇的抑郁與苦痛是事常態,就像是患上類風濕總在陰雨綿綿的日子里隱隱發作。
有時候很矛盾,讀了很多書,剎那間理解很多,感受到一般人體會不到的美,這份美無人可說,但是正是這份細膩的美,讓自己沉醉于其中,在人群中,顯得有些突兀,不愿表達自己,瞻前顧后,思考過度,過度解讀,不敢表達。
讀過一篇文章,時代的變壞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文藝青年不知何時成了寫一些傷感的文字,喜歡獨來獨往,愛矯情扭捏的一類人,似乎都在擺脫文藝青年的稱號。
我想真正的文藝青年,是從骨子里的散發出來的文藝氣息,有血性,有力度,也溫柔,也婉轉。
讀書會上癮,但讀多了不消化,在如今年的社會,反而活得沒有不讀書的人通透,不想太多,就是賺錢,沒有過多的道德負擔,吃吃喝喝,肆意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低級的趣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精神的高度緊張和對人生通透的憂慮。
讀書人往往不屑于這些場合,骨子里的清高與不媚俗,往往給自己帶來一定麻煩,畢竟"踏雪無痕是理想,深陷泥濘是想現實”。
我從事銀行客戶經理工作7、8年了,這是一份需要和人打交道,應酬較多的崗位,和形形色色 的人打交道,需要保持充沛的體能和精力,需要廣泛的知識和善于與人溝通,樂觀的精神和吃苦的精神。
太過文藝的人,在公開場合不太會說話,放不開,顯得有些別扭,場面話不會說,喝酒也不擅長,久而久之,給人一種不太好相處的感覺,對于工作的開展有一定難度,雖然積極的融入,但是總是難以持久。
太過文藝的人,在公開場合尷尬的表達,往往失去很多自我,內外的失衡,需要回家后有一個安靜的環境,讀書寫作或者其他的自我調節,恢復自我。
人可以偽裝一時,但是久了,便會感覺難受至極。
試著去適應,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為了生計不得已去微笑,試著外向的表達,內在的自己卻是自卑與膽怯,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狀態。
其實,讀書是一件好事,文藝也無過錯,但是在沒有其資本文藝的時候,需要勇敢的捅破那層窗戶紙,就是那么回事,當自己不再在乎別人的 評價,有勇氣去邁出一步,這樣的人生才是勇敢的人生 。
逃避是暫時的,該來的總會來,我始終相信與其晚點面對 ,不如早點面對,把人生最壞的日子過完了,忍受下來了,吞了咽了,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越來越好的,也是越來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