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比較焦慮,導致夜里睡不踏實,或者睡著了就陷入各種各樣的夢境中。休息不好,就容易煩躁。斷斷續續的的花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武志紅老師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幫我看清了一些內在的問題,有一種霧散云開的感覺。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就我們平時常見的問題予以對其本質的分析娓娓道來,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行為模式的背后隱藏了什么問題,以及我們如何突破樊籠進行自我救贖。
1,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
每一種習慣的形成都必然會經歷以下這個循環:行為發生—得到獎勵—強化。
作者說無論好或壞習慣形成都是遵循了這個模式。人之所以形成壞習慣,也是因為這個壞習慣曾帶給自己好處。比如,有人有拖延癥,那是因為他兒時寫作業總被父母責罵粗心,為了不被父母責罵,他就拖到快睡覺了才寫,這樣父母就不會責罵他了。這種結果造成了他長大后形成了拖延癥的問題。
作者認為惡習是我們的一種“次人格”,都反映著我們自己的深層需要。不能壓制它(們),而是去接納它們、了解它們,要試著把它們當作朋友來看待,不要因為壞習慣而譴責自己。另一方面找到改變的動力,傾聽自己的內心,讓動力從內心自動產生。
2,接納自己的情緒,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當下這一時刻產生的感覺、情緒和情感,就是當下的唯一。憂傷、憤怒、焦慮、嫉妒等等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試圖消滅它們,我們視它們為失序,我們由此想控制,以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實,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
這讓我對于活在當下的含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前我以為是不要后悔過去,不要妄想未來,珍惜現在。原來它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接受當下這一時刻產生的感覺、情緒和情感,就是當下的你。
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比如“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現實生活不乏悲劇發生,事實一旦發生,就永遠不可能更改了。我們經常和“永遠不可能更改”的悲劇較勁,這是我們產生心理問題的核心原因。接受真相,接受悲傷,大哭一場,與過去了斷,和人生和解,才是正途。
比如,對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作者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思維與痛苦的關系猶如洋蔥”,痛苦只是洋蔥的內核,而圍繞著這個內核,一個人發展出了復雜的防御方法,也就是對抗這個痛苦的種種辦法,即“洋蔥皮”。“洋蔥皮”比內核大很多,我們為了消除痛苦所做的努力比痛苦本身更大,更痛苦。所以不要抗拒痛苦,去沉入并體會這種痛苦。
比如,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現實生活中,總有人無視個人邊界,肆意入侵別人的空間,比如父母總是干涉子女的婚姻或生活,還打出“都是為了你好”的借口。這種借口很容易迷惑我們的理智。理智很容易被欺騙。
但情緒決不會被欺騙。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應。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時間產生的憤怒,那么你永遠不會被欺騙。
很多時候,僅僅知道自己憤怒和為什么憤怒,就足以得救了。一旦明白了憤怒從哪里來,他就沒必要再把這憤怒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遷怒別人,那樣的憤怒的表達不會有效果。
比如,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
作者講述了一種助人者,他們瘋狂付出,卻不愿意接受,這讓別人感到壓力很大,會頻頻感到內疚。不管是外界的人,還是伴侶,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沖動。這種助人者自覺高人一等,把責任推給別人,不值得同情。
還有一種人,堅守著清白感,自己不去“報復”,讓別人去幫他爭取公平公正,那對別人可能就是一種傷害。這種人也不值得同情。比如,父親傷害了母親,母親甘愿扮演一個受害者,那么孩子們就會幫母親去爭取公平,他們自發地站在母親一邊,與父親對峙。但是,這樣做對孩子們的傷害極大,他們負起了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最終導致他們把這種關系也復制到了自己的新家庭中。
還有就是,在一個關系中,雙方都有責任。所以結束一個關系,不必心懷內疚,遵從本心就好。
比如,恐懼告訴你什么對你更重要。當恐懼來了,不用想法設法的戰勝它,理解自己的處境,聆聽內心的聲音,自動會找到更好的答案。
作者就恐懼的話題,舉了好幾個例子,或者說明恐懼黑暗是因為恐懼和女朋友分手,或者說明恐懼黑暗無法入睡是因為兒時被父母拋棄,成年被丈夫拋棄造成的心理傷痕,或者說恐慌感是因為潛意識告訴自己需要有質量的穩定的親密關系。
這所有一切都是在尋求關系,人和人之間是需要連接的,關系是我們這一生都無法避開的重要事情,我們不能獨自一人獲得生命的圓滿。
3,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讓心靈回歸自由
任何一個我們在乎的關系,其實都是一面心靈的鏡子,可以照出我們內心的秘密來。因為越在乎一個關系,越會把你的內在的關系投射到這個外部關系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機會,在關系的鏡子前審視自己,理解自己,并引導自己走向好的轉變。
世間有多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們不能一視同仁,也有多少父母為了早早地塑造孩子,經常斥責甚至折磨孩子,要知道這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為人父母者,要對得起別人叫你的那聲“爸媽”。
有一對什么樣的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接受自己的父母的不夠好的事實,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正是因為不能接受真實的父母,所以我們的心理問題應運而生。
童年時所受過的苦,長大后我們會再受一次,不過,這次的受苦,目的是糾正童年的錯誤。或者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對方身上,希望能從配偶身上得到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或者是為了去改變對方,去“拯救”對方。
無論哪一種,大多數的這種重復性受苦,最后都失敗了。因為答案就在你自己身上。
想結束不幸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從而令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我們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
4,讓我們的身心重歸流動,連接
很多人,似乎失去了感受能力,這樣的人被戲稱絕緣體。
作者就用不能身體去體會感受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一些人不能唱歌跳舞。
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不能做到跳舞那種很扭捏或很奔放的姿態,即便我非常羨慕那些舞姿優美的人;我也做不到大聲疾呼,以前有爬山的經歷,在山頂上,大家都能登高高呼,而我張口就是發不出聲音,就像嗓子被捏住了。我就是失去了感覺可以酣暢淋漓地在自己身上流動的這種狀態。
造成這種情況,作者認為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點:一個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另一個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讓它在身心中流動。具體一點就是我們認為別人不會接受我這個樣子,別人的拒絕或是真實發生了,或僅僅是我們以為別人不會接受。
作者認為,因為我們覺得需要有罪,所以我們將自己的種種需要閹割掉。然而,需要、欲望與感受總是聯系在一起的,當需要不能很好的流動,絕緣體就產生了。
這讓我想到我總不舍的給自己買想要的東西,總是糾結許久,即便最后買了,但伴隨而來就是或大或小的自責,嚴重的時候,我感覺不到需要被滿足的快樂,只有花錢的不舍。我一度認為是我太在乎錢(小時候家里很窮),現在看來是我認為“需要有罪”。
很久之前忘記從哪里看到一句話“當你痛苦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天空那么大一定會包容你所有的委屈。”我覺得這句話說得真好,相比于這廣袤的天空,自己的委屈就顯得很微不足道了。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問題,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夸大其詞,危言聳聽,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