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躺平”“內卷”等新詞好像席卷了當代年輕人的斗志,喪文化教人學會了墮落。
“同期進來工作的同事已經升級為管理層崗位,為什么我還是拿著剛開始的工資原地踏步不前。”
“明明很認真努力地工作養家糊口了。可是年邁父母大病一場將原本已經很艱難的人工作馱上重壓。”
當生活一步步緊逼著自己, 胸中的大志被一點點掩埋,大多數人開始本能變成了鴕鳥,寧愿躺平,也不想再去相信自己,相信人生了。
成年人的崩潰我們真的是束手無策了嗎?
擁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學經驗的心理學家陳婕君在長達14年對患者進行深入的心理咨詢后總結得出以下的結論并發表了書籍-《可塑的我》:
“其實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是有能力表現出與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來應對當下的困難。”
就像她說的:
“你就是自己的全世界,當你改變了自己,你就改變了全世界。”
作者陳婕君,臨床心理咨詢師,畢業于美國波士頓精神分析學院,曾就任于哈佛大學附屬罵聲綜合醫院精神科研究員,也是美國馬塞諸斯州執業精神分析師,由于出色的執業能,被壹心理評為2017年中國最具影響力50位心理學家之一。
《可塑的我》便是她研究成果的結晶之一。本書梳理了人生各個關鍵階段所要面臨的選擇與挑戰,直擊種種問題,幫助我們啟動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從思想到行動雙管齊下,塑造出完整、出眾、內在安寧的自己。
人具有可塑性,可塑的人生也是有跡可循的,加下來我們來看看怎么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吧。
1.人具有可塑性,你自己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巴頓將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站上頂峰的高度,而是跌下谷底的反彈力。
人就像一塊彈簧,決定彈簧彈得有多高是它被壓縮到最低處時蓄積了多大的力量。
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以總是停滯不前,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總在固執為自己的人生設限,為自己找借口。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改變和掌控自己的人生的。
比如說,
“你看我這個高中文憑還能有啥改變?有啥作為?還不如回家搬磚好了。”
“你就別折騰了,咱爸是農民出身,沒有大背景,你能實現啥夢想?成功,就別做夢了。”
可是你看看人家羅永浩。
他的人生也并不是一路順風順水,而是蜿蜒曲折。
小時候因為討厭老師,直接高中還沒有畢業就輟學在家呆了三年。
之后被父母趕出家門后,被逼著干那些普通人都會覺得辛苦的工作:服務員、業務員、甚至倒賣二手車,可是從20歲感到了27歲他仍然賺不到錢!在普通人看來,或許會覺得一個高中學歷都沒有的他能干什么呢?
但是他卻不是這樣的想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再艱難的路也要自己努力拼搏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在經一個朋友點播,他最終選擇賺錢多但又是他自己不擅長又很討厭的領域---新東方的英語老師!
為了賺到自己的心目中高薪,他連續三次給俞敏洪投了三次求職信,盡管前兩次的失敗了,但這并沒有打敗他,反而更堅定他要走這條路了。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他如果如愿以償當上了新東方的英語老師了。這又是誰能想到呢:一個都沒有高中學歷的人居然成功應聘了新東方年薪百萬的崗位。
秘訣在于四個字:人定勝天。
羅永浩正是有這樣的信念,才讓他之后的人生即使再遇到更大的困難,他都能成功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從負債大王到抖音網紅,他的人生路真的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倘若他不相信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掌控的話,或者現在的他或許會成為高中還沒有畢業的“小混混”吧。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表現出與往日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這便是人的可塑性。
人在面對困難時,都有對當下的困難有調節和應對能力,而心理學則是幫助我們更好度過困難的工具,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
2.真正掌控人生并不是事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能靈活調節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對生活還是挺上心的,凡事都親力親為,并堅持到最后,但為什么這些人仍然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呢?
舉例說,
作為程序設計師的小陳,她時常加班到凌晨就為了趕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當靈感枯竭時或感到內心被掏空時,她仍然一遍遍堅持,而當做不出來的時候,在她看來這都是因為自己不夠自律造成的,要去向那些更自律的同事學習。
因為她存在這樣的認知,認為只要精細管理每一分鐘才能重新掌控生活。
然而因為這種所謂的自律,把一個人僅剩的心理能量榨干,讓她感覺人生更無力、更失控。
其實這并不是掌控自己人生的表現。
文中作者指出,
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并非事事都要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在事情發生變化時可以從容面對。并在每一次目標實現受阻時能快速認清事實并靈活調整計劃,而不是嚴重受不良情緒的影響而變得情緒化、不理智,甚至為了一時的意氣而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
事事掌控不等于真正掌控自己命運,有這種心理有時會讓你偏離原有軌道,越走越遠。
3.三步走教你掌握自己的人生
既然知道人具有可塑性,那么我們要怎么掌控它?作者在書中給我們指出三步走。具體如下:
第一步,思考最顯而易見又最難以回答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讓你的人生失控了。
作者指出:
“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源于個人的經歷,而他過往的經歷會凝結為他內心的一些信念,而這些信念就決定了他看世界的目光。”
很多時候我們人生會出現暫時的失控并不是因為我們一時半會的原因導致,而是緩慢,日積月累的過程的最終顯現。
正如作者所說的:
“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固守自己的底層邏輯和缺乏靈活度是他們在生活、事業、家庭和社會關系中漸漸被邊緣化或產生不適應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試著從小時候已經過去經歷中去發現找尋到底是什么導致我們失控,并記住它,以便下一步的調整改善。
第二步,思考在重新掌控人生的過程中,有什么觀念或想法阻礙了你的進步。
當開始第一步后,進行第二步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阻礙,就像前文所說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非得把每件事都掌握在手里,并事事做到完美完全才算是自己把握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這不是掌控自己的正確打開方式。
又比如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定很高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絕大數是不切實際的,以致于最后無法完成。而這句會讓人進一步認為自己很無能,陷入惡性循環里。
想想是否有類似的想法心理阻礙著你前進的步伐?如果有,要及時調整改正過來。
第三步,在完成了前面兩個步驟后,思考如何開始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掌握自己的人生就像想取得比賽的勝利一樣,需要不斷的實踐、體驗、鍛煉。
既要掌握心理體質的健康情況,明白特定的心理肌肉不強壯的原因,找到鍛煉的方法,也要有相應的訓練計劃,一點一點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練習。
書中作者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心理健身房”,你通過這個實用工具可以鍛煉增強自己的心理肌肉及提高心理體質的健康指數。
寫在最后:
網上有個話題討論度頗高: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是什么?
看到一個回答深入人心:即便內心波濤洶涌,表面也能云淡風輕,低谷時能調整好自己,高處時也能堅守好本心。
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無論自己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作為社會中的個體,都需要平衡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若能在這方面取的成功,那么想必在其他方面我們做事情都會得心應手吧。
《可塑的我》作者不僅結合場景、理論和測試時間結合起來,給我們提供了心里免疫屏障和使用的心理健身工具,告別了“道理什么都懂,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困境,也讓改變與突破變得簡單和快速。
成年人崩潰時,不妨讀讀這本書,從作者提供的方法中找到阻礙自己前進的絆腳石,然后自信把它移開,繼續昂首向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