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不想去上學了?!?/p>
“為什么?你是學生,不上學能干什么?”
“上學也太沒意思了,學又學不會,不想去。”
“乖,你去上學,晚上媽媽接你的時候帶你去吃肯德基?!?/p>
“這可是你說的??!我要吃全家桶!”
“行行行,想吃什么都行,只要你現在乖乖地去學校上學,要啥我都給你買!快走吧!小祖宗!要遲到啦!”
這個場景,像不像你家那位磨磨蹭蹭不想上學的熊孩子?
一天在校區樓下,撞見了這樣的一幕。當媽的苦口婆心地勸說著孩子去上學,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了各種辦法去“威逼利誘”,只希望孩子能夠乖乖地去上學。
最終,孩子如愿跟著媽媽去了學校。但是,我們并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孩子不想去上學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不想上學、成績總上不去,是不是因為學習方法有問題?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因為在學校受到了霸凌而不想去上學?或是因為近期家庭關系不和睦,導致孩子無法專注學習?
我們要做的,是找出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而獎勵,不是藥,反而可能會掩蓋病因。
此外,獎勵制度不適合善舉。在《驅動力》一書中曾提到一個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獎勵會抑制善行。比如幫助他人、合作、分享等行為,不應該提供獎勵。
如果用獎勵來量化行為,會削弱孩子的愛心,變得功利主義。
所以,精神獎勵才是王道!
物質獎勵只要你能運用得當,正確引導,在初期使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一定要慢慢轉換到精神獎勵。
事實上,孩子雖然對物質獎勵著迷,卻仍然有強烈的精神追求。
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2》中,曾寫到一個“試卷實驗”,他將學生分為以下三組,分別做試卷:第一組是''關注認可組'',交試卷的時候會獲得認可;第二組是''不予理睬組'',收卷人連看都不看;第三組是''粉碎試卷組'',收卷人會當著參與者的面把它扔進碎紙機里。
結果顯示“關注認可組”的完成率遠高于另外兩組。
由此得出,價值和意義對學習的影響,遠高于我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