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老師執教《孔乙己》之后闡述自己的設計思路,他幽默地說“老師是痛苦的學生”,要一直思考如何把學科本質和學生的自由學習結合在一起,如何使學生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思考,我認為兩個“如何”之間有內在的聯系,
1、 學科本質引領下的自由學習
精心設計。通過設計把學科本質、價值滲透給學生,通過設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意愿。設計是學生被引領著走向未知的秘密通道。設計使認知有沖突、討論有方向。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設計是撐起整堂課的支柱。
隨物賦形。水無常形,畫家畫水展現水的不同情態,自然神逸。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如水,自有流向,又率意隨性。教師借學生的發言推進課堂,也用回應學生的方式讓他知道自己發言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在哪里。這種回應要求教師心中有設計,眼中有學生,不拘一格,自成法度。
也就是說,學生的自由學習要在學科本質的引領下展開。當然,設計很難達到完美狀態,學生學習中出現的某些問題也無法通過改進設計來解決,因為這和學生的認知習慣、哲學基礎有關。教師要做的是包容這種異樣的聲音,耐心引導,或者干脆交給生活和時間,讓他慢慢去領悟,這也是一種自由。
二、學習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換
“必然王國”(或表述為自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概念最早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認為“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領域,不能互相還原。必然王國是自然因果性,自由王國是“自由因果性”、意志因果性,只有在這個領域才有尊嚴、人格。兩個領域有根本的界限。馬克思借用了這對概念,認為人應該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換。他說在“必然王國”里,一切受自然必然性支配。比如,人餓了,就要吃,和動物無異。而在“自由王國”里,人“不受嗟來之食”,這就打破了自然必然性的鏈條。在“必然王國”,人的勞動是了謀生、活下去,受外在目的的支配;而在自由王國,每個人憑興趣做事,有閑暇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上午打獵、下午捕魚、晚上在燈下批判”。馬克思用這對概念來談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認為可以從“必然王國”過渡到“自由王國”。而實現自由王國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生產力高度發展,機器代替人工作,產品極大豐富,按需分配。人不需要為勞動而謀生,從勞動中解放出來。
上海市教研室在發布2018年長三角“語言運用與思維提升”的主題征文中提及“思維提升與語言運用是同步的”,包括思維發展過程中,由“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換過程,把不自覺地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為;由單一的直覺思維,轉變為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多種思維形態。”這里“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換的闡述指向的是“從不自覺到自覺”,這和馬克思的本意已經沒有大的關聯,其本質是學習由上文第一方面的“自由”走向“學科本質”,以期達到更高層次的“自由”,也就是學生憑語感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出于本能,率性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審視和探秘,教師引領的學科學習,使學生反思自己運用語言、提升思維的過程,在實踐中調整、提煉,不斷破解語言的密碼,掌握語言運用的特點和規律,自覺地按照特點和規律去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甚至達到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的境界,這就從本能式的自由走向學科本質,走向了更高層次的自由,也就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自主去發現語言規律、建構語言,而是要通過學科的學習。
以上兩點中“自由”的涵義不完全相同,“自由學習”是一種不受干擾、不被束縛、自然舒服的學習狀態,“自由王國”指把握了學習內容的特點和規律之后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學習境界,但這兩種自由都和學科本質有關。前者要在學科本質的引領下展開;后者只有在教師的設計中、在學科學習中走向學科本質才能實現。所以,當學生不斷經歷學科本質引領下的自由學習,也就慢慢地使自己的學習從“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