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吳軍博士,美國頂級高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硅谷風險投資公司創辦者,曾在谷歌公司領導計算機自動問答項目,擔任過騰訊公司副總裁。
關于本書
吳軍系列的第二本書。在這本書里用了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去俯視了整個IT行業的發展史,給大家列出了4條互聯網行業的一些最基本的定律。
核心觀點
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諾維格定律,還有基因決定定律。
摩爾定律:
差不多是每18個月,就是每1年半,IT產品的性能就會翻一番,價格則會降一半,這個就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里說的產品性能主要指3個方面,一方面是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另一方面是計算機的內存,還有就是上網的速度。
案例1:
07年的時候,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是IBM出的藍色基因,它的速度是每秒鐘365萬億次運算,到10年,我們國家的天河1A計算機計算速度每秒高達2570萬億次。到12年,IBM的紅杉計算機速度是1.6億億次。
案例2:
蘋果一代的電腦內存只能存一個文檔,現在一個手機的內存就是200多G。
案例3:
1994年的時候上網下載速度是每秒2.4KB,下載一個谷歌輸入法得8個小時。
這種高速的增長就讓互聯網公司有幾個特點:
首先,為了不斷提升芯片的性能,IT公司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大量資金完成下一次產品的開發。
其次,有了這些硬件的支持,軟件方面就有了發揮的空間。
案例:
2000年以前,不會有人想去辦一家YouTube這樣的網站,因為首先網速就跟不上。
最后,摩爾定律讓公司的研發必須針對多年以后的市場。
案例:
在Google內部,每一次基礎架構的升級,都要按照目前計算和存儲能力的10倍來設計。
為什么計算機的性能會提升的這么快呢?主要是因為集成電路板上的晶體管數量在翻倍的增長。
案例:
1978年的英特爾處理器上,只有3萬個晶體管,而到了07年,酷睿雙核處理器上就有2.9億個晶體管。
安迪-比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終結會帶來什么影響呢,與安迪-比爾定律有關。
“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安迪是英特爾公司CEO安迪.格魯夫,比爾就是比爾.蓋茨了。安迪-比爾定律把本來屬于耐用消費品的硬件設備變成了消耗型商品,一直在刺激整個IT產業的增長。
案例1:
你現在嫌蘋果7太貴,想的等過上2年,等蘋果9出來的時候再來買蘋果7,那按照摩爾定律,它的價格會降一半,如果這樣人們是沒有動力去換手機的,但手機和計算機每年的銷量都會穩定增長。因為軟件會吃掉硬件性能,蘋果9出來再去買蘋果7,那時候很多軟件在蘋果7上就壓根運行不了。
整個IT生態鏈:以微軟為首的軟件開發商吃掉硬件帶來的全部好處,迫使用戶更換機器,讓惠普,戴爾這些制造硬件的公司收益,這些公司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公司訂購新的芯片,同時再向外設廠商購買新的外設,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先后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股票也隨著增長,各個硬件廠商賺到錢后重新投入進行研發。
如果硬件更新不了了,軟件的復雜性也就有了一個終極限制。到時候一定會有新技術突破整個瓶頸。宏觀來說,比如就拿其他的新材料代替硅,或者用憶阻器,把緩存,內存和硬盤融為了一體。微觀來說,要延緩摩爾定律,減少減少電路中的發熱和損耗即可。
摩爾定律和安迪-比爾定律是從產業的角度看的,科技公司的發展要遵循諾維格定律和基因定律。
諾維格定律
當一家公司在某個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百分之50后,將無法再使市場占有率翻翻,就必須尋找新的市場。諾維格是Google研究院的主任。
它包含2層意思
第1層意思: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總是有限的。
案例1:
朗訊想在萎縮的交換機市場上實現高速增長,把設備賣給那些根本還不上錢的公司,但實際上并沒有進賬。
案例2:
花旗銀行為了達到高速增長,把錢貸款給那些根本還不上的客戶,最后導致數千億美元的壞賬。
但不擴張就得死,一是反摩爾定律在起作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家公司必須不斷的滿足大眾的增長預期,他的股票才能保證不下跌。
案例1:
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會下降一半。
案例2:
一個姑娘一定得覺的小伙有上進心,肯持續努力,雖然現在沒啥錢,但是一個好的預期就夠了,相反,就算現在小伙很富有,但是天天去賭場混,那給姑娘的預期就會很差。
第2層意思,一家公司永遠不會有穩定的時候,永遠得不斷的尋找新的增長點。
怎么找到新的增長點,一個是橫向擴展,另一種是轉型。
橫向擴展,就是一家公司把現有的技術和商業優勢,用到相關的市場上去。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司原來的優勢和經驗,在新的領域很快站住腳。
案例:
Google從基于搜索的廣告擴張到基于內容的廣告,微軟從個人電腦操作系統 擴展到應用軟件,惠普從小型機擴展到個人電腦,迪士尼從動畫片擴展到傳統電影。
基因定律
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特別難,因為基因定律,就是說一家在某一個領域特別成功的公司,當開拓新領域時,會不自覺的用原來的做事方法,思維方式去應對新市場。新的領域是年輕公司唯一的機會,自然會全力以赴。而成熟的公司一旦新業務和傳統業務有沖突,通常的策略是犧牲新業務,讓轉型又多了一個隱形的障礙。
案例:
蘋果從個人電腦到iPhone,再到iPad,看起來是成功轉型了,但其實它的基因并沒有變,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蘋果的基因就決定了它必須靠硬件來賺軟件的錢。
總結
這本書給我們講解了很多IT公司的興衰成敗史,我們從中可以發現4條定律,分別是摩爾定律,電子器件的性能每18個月就會翻一倍,安迪-比爾定律,軟件會不斷的吃掉硬件的性能,諾維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是有限的,它必須不斷的擴張來滿足所有人的預期,基因決定定律,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轉型和發展的源頭。
金句:
1,人類的文明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只有清除掉阻礙我們發展的那些龐大的恐龍,才能為人類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昔日的跨國公司的衰亡。也許是它為這個社會做的最后一次貢獻。
2,華爾街的貪婪既會捧起,也會扼殺一個科技新星。
3,Google是個奇怪的地方,也許是因為年輕人太多,他們不懂得傳統也不拘泥于傳統,只要認準了公司對社會有用,就大膽去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