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0
2
DocumentNotSpecified
7.8 磅
Normal
0
@font-face{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font-face{
font-family:"宋體";
}
@font-face{
font-family:"Arial";
}
@font-face{
font-family:"黑體";
}
@font-face{
font-family:"微軟雅黑";
}
p.MsoNormal{
mso-style-name:正文;
mso-style-parent:"";
margin:0pt;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h2{
mso-style-name:"標題 2";
mso-style-next:正文;
margin-top:13.0000pt;
margin-bottom:13.0000pt;
mso-para-margin-top:0.0000gd;
mso-para-margin-bottom:0.0000gd;
page-break-after:avoid;
mso-pagination:lines-together;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outline-level:2;
line-height:172%;
font-fam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黑體;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6.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span.msoIns{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color:blue;
}
span.msoDel{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
color:red;
}
@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
}
div.Section0{page:Section0;}
**變形計:沒有身臨其境,哪來感同身受
**
對一個從小喜歡看電視但是家里的電視又只能收看幾個臺的湘妹子來說,湖南臺的節目總是看的最多,當然,那時候喜歡看的是電視劇,綜藝節目之類幾乎絕緣,除非是實在沒有選擇的時候才會看幾眼,紀錄片式的《變形計》就是這樣走進我眼里的,沒想到就因為多看了幾眼,掉了不知道多少籮筐的眼淚。
《變形計》是湖南衛視早年間原創的一檔欄目,宗旨是
“角色互換”,第一次播出是在2006年,之后曾經停播兩年,停播兩年后全新改版的《變形計》從城市和山區分別挑選一名具有特點的孩子進行一周的身份互換,旨在使這兩種不同身份的孩子從體驗的過程中實現蛻變。
在節目中,山區孩子和城市孩子生活、學習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現都使人們感到震撼,讓大家不禁思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
2014年第七季后
火了一段時間,接踵而至的是各種負面新聞也層出不窮
。
不管網絡上曾爆出多少黑幕,我始終覺得,該節目除了反應親子關系和城鄉差距,呼吁更多人關注農村的發展和教育問題,以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外,更多的是引導人換位思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有一定教育意義。
在節目中,我們明顯能夠看到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這一點從小在農村上學的我深有體會。城市里的孩子享受著優良的教育資源,而農村里教育資源非常缺乏,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差距都非常大,這種差距導致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城市里的孩子見多識廣,接觸了更多的新事物,而農村的孩子學習條件艱苦,學習渠道也單一,知識面狹窄。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學習環境,決定了大家不同的人生。
我認真看過幾期《變形計》,每次都會
淚眼朦朧
,為節目里的人,也為自己,作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深深了解農村孩子的生活以及初次進入城市的迷茫和心酸,也知道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對農村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我出生在四面環山的小山村,在初中畢業以前,我甚至都沒有去過縣城,一直都呆在那個至今沒有任何工業的偏僻小山村。適齡時父親送我去十幾里外的隔壁村讀學前班,結果因為個子太小路太遠被老師拒收,父親聽說三姑家的村子里辦了一年級,趕緊送我去了那里,一間教室,一個老師,三個人擠一張桌子,讀完了一年級。
一年級讀完,學校就倒了,我被送到隔壁村讀二年級。每天五點多起床,自己做飯,順便用保溫飯盒帶上午飯,之后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上學,放學后又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家,回家的晚飯大部分還得自己做,家務活都做完后才有時間寫作業。
這所學校開辦了四個年級和一個學前班,每個年級一個老師,教語文和數學,四年里音樂課上過兩次,教了兩首歌。每周安排一個老師打鈴,每節課的時長看老師心情。
讀完四年級,又必須到更遠的一所學校讀五年級,終于有了美術音樂等課程,也有了電鈴,老師也分課程教學,但是幾乎都是擺設,主要還是語文和數學。學校可以蒸飯,自己帶菜帶米去即可。
六年級開始讀寄宿,周五放學后放假,周日下午去學校晚自習,自己帶菜帶米去學校,周三下午可以回一次家,每個班的女生兩個人一組挨著打地鋪睡在一間房子里,男生則直接在教室里打地鋪。
初中也是在
里
就讀,增加了英語、地理、歷史等課程,兩間教室改成宿舍,沿墻安置幾排竹制的床,依然是兩人一組挨著睡,男生還是在教室后面打地鋪,早上起床后再將被子疊起來用尼龍布蓋好。
那時候的我,覺得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雖然有時候考試考不好會挨罵挨打,但是相比做不完的家務活,讓我走
多
遠的路我都愿意。而對于我們上學,父母除了學費和考試看成績單外其他
幾乎不過問
,甚至要求只能看課本,任何課外書都不允許。那時候的我偏激而固執,
莫名
覺得讀書是唯一能離開那個小山村的路,所以拼了命上學。
后來,我如愿
去
了縣城
讀
高中,去了省城讀大學,畢業后選擇在城市里工作,以后估計也不會回老家
發展
。記得剛進城的時候,我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新鮮而陌生,不會用銀行卡,不敢過馬路,不會用吹風機,不會用電腦,甚至連手扶電梯都不敢上
……
雖然現在早習慣了城市了的生活,但是在農村的教育
和兒時的經歷
對我的影響依然存在著,我多愁善感,敏感而自卑,懦弱又怕事
……
這些年來
,我輾轉呆了幾個城市,雖然生活
并不是很好
,但我還是沒有想過回老家,尤其是看了《變形計》之后,我更加確定以后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在農村上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著,努力能夠留在城市生活,努力不隨便結婚生子,努力讓自己和未來的孩子
都能生活好些
。
若是
以后
不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那我寧愿不要孩子,我不會
讓自己的
孩子
成為留守兒童
,絕不會讓我的孩子
再
經歷我小時候經歷過的事。
我
也
知道我沒有能力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目前可能未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的教育都不可能趕得上城市,所以我只能改變自己。
都說感同身受,但事實上,沒有親身
經歷
,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就像一起看節目的城里的同學聽我說起我上學時候的事,雖然覺得很不容易,但還是
體會
想象那是怎樣的處境。也是,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