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多看似無解的問題,換個人、換個思路也許可以找到新的解決問題方案。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能力差異,在于處理問題的能力。
先看一個例子:
有一個財主,臨終前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說,家里有17匹馬可當遺產分,大兒子分得1/2,二兒子分得1/3,三兒子分得1/9。17匹馬的1/2是8匹半,但不能將馬殺掉。
三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擠破腦袋想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有個前提條件是不能將馬殺掉,如果能殺掉一匹馬分肉,剩下的問題就好解決,正是因為有了這道門檻,才讓很多絞盡腦汁尋找破局之路。
同時,我還把這個問題發到微信群請教高手,結果討論來討論去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最后,只能求助度娘才算解決。
智伯解題:
財主分馬一直找不到合適解決問題的方法,便請來了村里的智伯來幫助解決難題。
智伯想了又想。
終于找出了答案:他從自己家里牽來了一匹馬湊成18匹,大兒子得1/2是9匹,二兒子分1/3是6匹,三兒子分1/9是2匹。
9+6+2等于17匹,還剩下一匹,就是智伯從自家牽來的,自然又牽了回去。
結果是大家都沒有吃虧,只不過是換個思路來分析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通過這個財主分馬的案例,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任何看似無解的問題,有時換個不同的思路,也許會找到最佳答案。
01、關于“分馬定律”
分析一下財主分案的例子很容易得出,除了解決思路,還有一個是數學模型,通過2、3、9三個數字找到公共倍數是18,而17與18相差1,智伯通過拼湊成18匹馬,從而完美解決此題。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不懂的迂回策略,導致走入僵局,最后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浪費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有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得知本地著名暢銷書作家正在寫一部好書稿,于是天天打電話給這位作家要求合作,但作家一直沒有同意。
而另外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知道此事后,先不急著跟作家談合作的事,而是經常上門拜訪、請客吃飯、節日送禮,當花費一定費用之后,作家被他感動,兩人成了朋友,并將書稿由這位編輯負責出版,為出版社掙得可觀的利潤,這位編輯也同時獲得可觀的獎勵。
同樣的一件事情,由于兩個人做法和思路不同,最后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前面的編輯舍不得花錢,因小失大錯失良機,而后面的編輯懂得如何迂回包抄戰術,最后贏得信賴。
什么是專家
在不同行業里,都會一種技藝超群的人,當我們遇到什么難題的時候,總是會第一時間想到去請教他們,同時,他們也總能在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我們把這種人稱之為“專家”。
如果是在前面財主分馬的例子中,相信智伯是當之無愧的專家,他通過不同的思路解決了大家眼中的問題。
解決問題最大的難點:在于通過什么方式揭開這層面紗,一種合理的方式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
思路決定結果
上高中那會,最令人困擾的就是解數學函數,每次遇到解不出來的題目去問老師的時候,老師總能找到不一樣的路。
有時遇到難題問同學的時候,同樣給你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答案揭曉后才會說“這個我也會,但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工作以后,我也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在別人眼里很簡單的問題,自己卻怎么都不出來呢,后來通過長時間的總結摸索才知道,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維方式不同。
華為專家
有一次華為領導來公司視察,在這次視察過程中,華為領導發現了不少管理上的漏洞,這些管理的不完善給產品質量帶來隱患,以及增加對應的管理成本。
當時,華為領導要求我們提升現場管理,并派華為精益小組進駐輔導改善。
在一次交流中,我問華為駐廠一個問題:華為是如何定義精益專家的?
他給我的答案很簡單,他說:華為的精益專家就是能在我們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非常簡單的一句概述,在我們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就像分馬定律一樣,不做退一步設想,無論如何都解決不了分馬問題的。
當你持續處于困境之中時,問題并不完全在于你的能力不行,而是由你的思維來決定出路。
其實,想要做到快人一步并不難,建立一個結構性思維去解決問題,在困境一樣可以看到希望。
02? ?躬身入局
分馬定律告訴我們必須先要放進去一匹馬,才能找到財主解決分馬難題的答案,走到這一步,才有可能接近問題的真相。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那個勇氣先自己拿一匹馬出來解決問題,我們正常人的思路都是考慮到付出會有多少回報,沒有幾個人愿意做虧本生意。
有一位父親被人用假秘魯幣騙走5萬元錢,一氣成病。
孝順的兒女每人立即出了2000元錢給父親,并想辦法幫公安人員追查罪犯。
父親受到安慰,病很快好了,家里雖然破財,但全家更和睦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沒有舍,何來的得。面對困境,當你把自己置身其中,你才會明白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難。
有時,之所以覺得很難,那是因為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曾國藩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叫“躬身入局”。
面對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曾國藩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農村里,有個人出門,看到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倆人頂上了,誰也不讓誰,誰也過不去。
為什么不讓呢?
因為倆人都挑著很沉的擔子,路太窄了,誰要讓,誰就得從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腳泥。 你作為一個旁觀者,想上去勸,咋勸呢?
你說,這位年紀大,你下去,讓他先過。
他會說,憑啥。
你說,這位身上的擔子重,你下去,讓他先過。
他還會說,憑啥。
你看,這不就頂死了嗎?
那曾國藩的故事里,這個旁觀者是怎么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說,來來來,我下到田里,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這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
你看,只要你的身份稍稍轉換一點,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進去,是不是一個看似無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國藩管這種方法叫:躬身入局。
在問題解決的高手眼里,一切困難只不過都是紙老虎,只要轉換一下思路,都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難就難在很多人不愿意轉換思路。
然而,世間一切難題,都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試金石。
03? ?寫到最后
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從來不會缺少困難。無論是工作上難題,還是生活中的窘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困難做斗爭。
通過分馬定律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并不是所有難題都是無解之謎,換個思路、請教高人,只要不放棄,總還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是難就難在大部分人邁不出轉換思維這條路,固守陳舊只能讓問題更加僵化,只有另辟蹊徑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最后,相信只要我們愿意打破思維框架,辦法總是比困難多,這不是口號,而是無數前輩們的經驗總結。
如果你對上述話題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或關注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