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有多愛自己,你就有多幸福!
今天我要談的是關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系統(tǒng)化知識,分別從求助者和咨詢師的角度深度解讀,為親子關系和婚姻關系等問題的解決提供更有益的幫助和參考。
本文共分七個部分:
Part I: 你對心理咨詢的理解是這樣嗎?
要談心理咨詢,就得先說說心理咨詢是什么?我們先看看目前教科書的定義:心理咨詢就是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
首先解讀下這句話里所包含的三個核心含義:一是雙方的關系是“求”與“幫”的關系,你不來尋求我不去幫助;二是咨詢的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求助者的參與態(tài)度和行動;三是只是解決心理問題或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行為和軀體癥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偏差行為以及軀體形式障礙。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句話里涉及到的兩個主角:咨詢師和求助者。我先講講求助者這一角色,也就是心理咨詢的對象。這個對象可分為三類:一是精神正常,遇到現(xiàn)實問題來求助的人,比如職業(yè)選擇、家庭關系、子女教育;這類咨詢也叫發(fā)展性心理咨詢或者健康心理咨詢。二是精神正常,但是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心理沖突已經(jīng)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這類咨詢可以叫做心理不健康咨詢。三是特殊對象,即臨床治愈或者醫(yī)生建議可以做心理咨詢的人,或者可以叫恢復正常的異常心理咨詢,關于這個特殊人群,稍后我會在關于心理狀態(tài)分類的部分繼續(xù)說明。
接下來,我來講講要解決的對象:心理問題?關于心理問題的定義,簡單說就是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不存在生理的病理性變化,但會間接的改變?nèi)说男愿瘛⑹澜缬^及情緒等。其來源可以是各種途徑,可以是現(xiàn)實困惑,也可以是對過去的固著,或者是對未來的擔憂,也可能是生理問題引起,不一而足。但是統(tǒng)一稱之為問題,我覺得有點不準確。Psychology這個詞,它的本義是說:see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t properties of brains,就是研究大腦工作的學科。心理只是大腦的產(chǎn)物。如果說把所有來咨詢的,都稱為心理有問題,等于說是大腦有問題,這樣就不那么符合客觀情況了,因為前面講心理咨詢對象的時候,都是頭腦是正常狀態(tài)的人群。頭腦有問題的,也就是異常狀態(tài)的,是要去找精神科醫(yī)生看病的,需要藥物治療,這不是心理咨詢的對象。
所以,綜合以上信息來看,心理咨詢的定義,這么表述可能更貼切: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求助者解決心理沖突,恢復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過程。
所以,在西方國家,尋求心理咨詢,是生活品質(zhì)開始提高的象征。我想,在中國,人們也會漸漸的有同樣的認識。就如同在中國逐步普及的家庭醫(yī)生一樣,未來,我相信每個家庭更需要的是家庭心理咨詢師;這一觀點,在我之前一篇關于婚姻的文章里提到的,基于目前逐步攀升的高離婚率的現(xiàn)實狀況,就可以預測出未來的需求。
Part II: 尋求咨詢的是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的人呢?
這一部分,我來講講關于心理狀態(tài)的分類,幫助大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區(qū)分方法。心理狀態(tài)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心理異常也被稱作變態(tài)心理;并注意正常和異常心理之間有相互轉(zhuǎn)化的可能。
那么如何區(qū)分正常和異常呢?我就引用下郭念峰先生的三原則,簡單給大家講解下。原則一:心理活動和行為是否與客觀現(xiàn)實保持一致,比如是否出現(xiàn)幻覺、妄想,并堅信不疑;原則二:心理活動的內(nèi)在協(xié)調(diào)性是否一致;比如遇到痛苦的事,卻做出快樂的反應;原則三: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否改變;比如一個很愛干凈的人,突然開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出現(xiàn),那么我們就可以基本判斷這個人的心理出現(xiàn)了異常。
對于心理正常呢,一般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兩種狀態(tài)。健康的心理是什么樣的?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有過這樣的認定:1,身體智力和情緒十分協(xié)調(diào);2,環(huán)境和人際適應性良好;3,有幸福感;4,工作中能充分發(fā)揮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對照以上四點,大家可以自己評估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關于心理不健康的狀態(tài),我在早期文章如何幫助身邊痛苦的人一文中已經(jīng)做了簡單分類,這里不做贅述。
所以,整體上來看,心理狀態(tài)就分為三類: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異常。而心理咨詢師的對象,如前面所說,前面兩類都包括和部分第三類人群;也就是說來尋求心理咨詢的人,都屬于心理正常的人群。
那么心理異常的人群是誰來工作呢?這就是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活計了。精神衛(wèi)生中心是干嘛的呢?簡單說就是開藥的,和醫(yī)院治病是一樣的方式。大家知道,心理咨詢師可以來自心理學、社會學等各種專業(yè);而精神科的醫(yī)生一般都是清一色的醫(yī)學專業(yè)出身。所以,當我聽到不少家長告訴我遇到孩子因為心理壓力出現(xiàn)一些偏差行為的時候,竟然第一時間想著送往精神衛(wèi)生中心去吃藥,或者是去接受各種矯正訓練的時候,實在是讓我替孩子們心疼。精神科的藥物,主要的功能就是調(diào)節(jié)大腦皮層的活動,或是抑制或是加強;完全不是沖著正常人群來的,所以這樣盲目的去吃藥,不僅不會有用,還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害,而且家長反過來還會怪人家治不好。至于相關偏差行為的解釋,在沒有發(fā)布新文章前,可以參考我早期文章。
說到這里,分享一個典型案例給大家:這是一個在美國被診斷為精神病并送進精神病院的中國男留學生。當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后,就第一時間安排讓孩子回到國內(nèi)治療,并聯(lián)系好了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當孩子下了飛機后,就被直接送進了那里,并沒有做進一步的確認,父母覺得既然美國那邊都認定了,肯定錯不了啊。幾次和孩子交流后,父母心里開始有些懷疑,孩子是不是真的是精神病,而且長期吃藥,身體也漸發(fā)胖,人也日漸萎靡,就想再通過心理咨詢再了解下。劇情就在之后開始反轉(zhuǎn):經(jīng)過孩子的敘述后,咨詢師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原來這個孩子在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另外一位中國女留學生,雙方產(chǎn)生了好感,并交往了一段時間。可是后來女孩卻提出了分手,這個男孩子不甘心,就繼續(xù)追求這個女孩。女孩搬離原來的居住地后,他想方設法找到那里,可是女孩還是不愿意見面,他就在人家樓下大喊:“某某,我愛你”;類似我們在國內(nèi)大學或者電影里常見的橋段。可是在美國不一樣,就有人報警了,然后警察就給抓住,送到精神病院了。這個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釀造的一個冤假錯案。經(jīng)過咨詢了解后,并在新的干預方案下,這個孩子自然就從精神病院走出來了,因為本來就是個正常人啊。現(xiàn)在人家已經(jīng)繼續(xù)去留學了。那另外一個就有所不同,案主是一個公司的職員,也是同樣因為失戀的原因所致,但是他的方式卻是另外一種,不是到人家樓下喊:某某我愛你;而是直接跟蹤,對方坐上車,一般人最起碼要打個車來追吧,他就直接在車子后面狂奔的追趕,不管路上車來車往,把自己當成鋼鐵俠了。雖然愛情令人“瘋狂”,這兩個案例里,哪個是真瘋了,大家一定可以很好的區(qū)分了。
即使是心理異常的人群,只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在恢復正常狀態(tài)后,依然需要心理咨詢的配合,解開心中的千千結,避免以后遇到類似的刺激,加重病情。
除了對異常心理人群加以區(qū)分和針對性治療外,還有必要補充下關于軀體癥狀的診斷和治療。涉及到軀體癥狀的時候,我們要做一個區(qū)分:心身疾病和軀體形式障礙。心身疾病是什么呢?這是因心理因素導致的軀體癥狀,有器質(zhì)性病理改變或者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也就是說,去醫(yī)院檢查,是可以檢查出毛病的。但是,醫(yī)院只是會針對軀體問題的部分開藥,而不會關注心理因素方面的成因。針對這樣的情況,作為心理咨詢師,必須要建議求助者先去醫(yī)院就診,治療軀體的疾病的同時或者愈后,可以提供心理咨詢幫助。
而軀體形式障礙,則是求助者雖然感受到軀體的不適,但是無論如何檢查,都始終查找不出任何生理上的異常,并不伴隨有生理上的器質(zhì)性病變。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因素導致。這種情況則是心理咨詢師提供幫助的對象。
同時,我們要注意軀體疾病和心理因素的互相影響性。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接種流感疫苗以后的免疫反應發(fā)現(xiàn),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能提高研究對象對流感的免疫能力,并且發(fā)現(xiàn)大笑可以明顯提高免疫力。Normont等的報道癌癥患者內(nèi)分泌(TSH/FSH/GH)、新陳代謝、免疫、睡眠等方面晝夜生物節(jié)律發(fā)生改變,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狀態(tài)會進一步加重生物節(jié)律紊亂;患者的HPA軸功能發(fā)生紊亂,血漿皮質(zhì)醇濃度升高,使NK細胞數(shù)量減少,影響淋巴功能,加速癌癥細胞的生長。現(xiàn)實咨詢中,也就有著被確診的癌癥患者在接受心理輔疏導后,不但沒有如醫(yī)生宣告的那樣只有幾個月可活,反而得以治愈的真實案例。而那些整體焦慮不安的患者,則會加速死亡。
可見,維持心理狀態(tài)的積極樂觀,是何等的重要。而且,我們要特別注意凡是傾向于指責自己的人,因為當一個人把仇恨和攻擊指向自己的時候,他的身體一定會接受到這個信號,并配合他做出“自我懲罰”,軀體疾病就會隨之出現(xiàn)。
所以,要想身體健,心理健康走在前!
Part III: 你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哪個階段?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心理沖突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最開始是一個刺激事件,引起心理沖突出現(xiàn),持久的沖突導致生理的不適,繼而出現(xiàn)偏差行為自救,自救持續(xù)失敗后開始人格異常,繼而神經(jīng)癥,再進一步發(fā)展就是精神障礙,最后的階段就出現(xiàn)自殺、自傷或者自殘以及“意外”死亡。
關于這個過程,朱建軍教授有個比較好用的劃分,他把這個過程演變分為四個階段:天真層,凡人層,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天真層的人就是“未迷失”的人,不功利不世故,自然率真。凡人層就是開始“迷失”的人,已經(jīng)開始在各種欲望之中無法抽身了。神經(jīng)癥層是進一步發(fā)展;當我們追求各種欲望的時候總是有成有敗,如果總是失敗,以至于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了,他就會有一個轉(zhuǎn)變,他的注意力其實不是在怎么讓自己過好了,而是如何在失敗的情況下使自己不太難受找借口。比如強迫癥,正因為自己有強迫才干啥啥不行,假如等哪天我病好了,我一定能成功。真是這樣嗎?其實他自己也不信。他之所以這個病好不了,是因為他不敢好,為什么呢?因為好了以后他知道自己成功不了。通過讓自己得病,使自己不那么難受。好像不成功不是自己的責任,是病的責任。精神病層則是上一階段的必然結果。如果當他連安慰都得不到,那就是最慘的一層,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病。是非常痛苦的。為什么呢?因為他是一層一層加重滾下來。而且真正的精神病對世界是有敵意的,他認為是你們把我害的。所以到他們太痛苦的時候,他們最后的一個愿望是什么呢?就是這一切甭管怎么著,用什么方式,給我結束。所以為什么精神病很危險,就是這樣,其實精神病那些人,他們?yōu)槭裁磿e人,從他們主觀上來說,不是說他們特別壞,想傷害別人,他們是覺得他們是被迫的,這個世界對我這么危險,看著每個人都那么可怕,這個實在是受不了了,最后我把他毀了算了,所以到最后他們要么就是自殺,要么就是殺人,因為只有這樣子他覺得才有結束。
所以,整個心理沖突從開始到最終的結局,大致就是這樣的一個演變的過程。大家可以自己評估下,現(xiàn)在處于哪個階層。都評估完了,我邀請大家一起思考下,無論是咨詢師或者不是,我們看看,這個演變的過程中,應該在哪個階段接受咨詢是最好的時機呢?在這里,大家可以稍微停下來,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思考完了,可以接著往下看。
那么我們首先講,這個外界的刺激事件,我們是無法掌控的,我們無法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當然,你可以說做占卜啊預測之類,對此我是不認為有實際意義的,如果真正可以預測和掌控,大家現(xiàn)在應該是在周文王的子孫統(tǒng)治下生活呢,文王可是預測學的老祖宗;或者可以去看看電影《死神來了》,你就會更深的感受到人對外界控制的無力。其實不僅是外界,對自己也是一樣,當我們遇到危險時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緊張,其實手抖的比任何時候都快。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類,我們無法掌控外界發(fā)生什么事。那么接下來的每個階段,理論上講,只要是心理因素引發(fā)的,都是可以作為開始工作的時機,要注意的是因為先天遺傳性的生理因素導致的精神疾病患者除外。那么要說最好的時機,一定是越早的階段越好,遺憾的是,這個時機完全不是咨詢師來決定,而是由求助者自己決定;包括真正的軀體疾病患者很多也有同樣的心態(tài),不到病情加重自己扛不住了,不會真正去治療。前段時間有個文章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不能不說是很遺憾的事情。
傳統(tǒng)中醫(yī),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預防為先。所謂,上醫(yī)醫(yī)未病,中醫(yī)醫(yī)將病,下醫(yī)醫(yī)已病。這個理念對于心理咨詢來講也同樣適用。最好的時機,也就是心理沖突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那么這個心理沖突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這就是下面我要講的關于咨詢目標的問題。
Part IV: 心理咨詢給我們的最大受益是什么?
最大收獲,是來自于設定的咨詢目標,還得先從心理沖突的源頭---刺激事件說起。這樣的事件各種都有,比如發(fā)現(xiàn)老公出軌、父母離異、遭遇家暴等等;當所有諸如此類的刺激事件出現(xiàn)時,都會對我們帶來心理沖突,這樣的沖突如果長期不能得到解決,就會繼續(xù)沿著以上的演變路徑而逐步加重。這些心理沖突只所以會給我們造成困擾,一般認為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就是認知;就是說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影響了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而不是事件本身。有的人一遇到事情,就覺得整個天都要塌下來了,人生徹底沒有希望了,而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所以,一般來講,針對求助者的咨詢,初始目標就是對認知的改變。無論是通過精神分析療法或者敘事療法等其他療法,都是要達到同樣的初始目標(馬瑩),也就是讓求助者有“恍然大悟”之感。
如果單從認知角度來分析,認知要改變,我就不得不提到信念這個概念。關于信念,ROBERT M. WILLIAMS有過這樣的解讀:信念是現(xiàn)實的濾鏡,基于信息或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它本來的樣子,而是你的樣子;信念創(chuàng)造了感知,從而影響人的各個方面。所以,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信念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并產(chǎn)生相應的內(nèi)在體驗和情緒,經(jīng)由這些體驗和情緒又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對認知的改變,就需要探尋到求助者背后的信念,這是一個更加深入的工作。
當我們的咨詢走到這里,就是認知得以改變的時候似乎就已經(jīng)完成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后面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求助者的認知并沒有問題,Ta清楚的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需要做出什么樣的改變,但是就無法從負性生活事件的陰影里走出來,明知道正確的認知是什么,還是死死抱住那個折磨人的炮烙不愿松開呢?
要解決這一點,這里有兩個工作必須要處理,無論是對沉浸在洶涌的情緒中無法思考的求助者,還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認知問題只是沒有力量去改變的求助者;最終都必須要經(jīng)歷這兩個階段:
一個是處理我們內(nèi)心的情緒。壓抑著的情緒,是一股強大的能量,所有的能量都應該是流動的,否則就會從內(nèi)部摧毀我們的身體。消極的情緒推動著我們心里生出另外兩股力量,即仇恨和攻擊;因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個仇恨和攻擊可能指向自己,也可能指向別人。無論指向誰,都會造成我們心里的混亂并失去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即使Ta知道自己的認知有問題,仍然不愿意松開自己的痛苦,因為情緒的能量并沒有得到釋放,仍然堵的難受。堵在那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薩提亞女士對此有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人類身上有著數(shù)不清的小噴嘴,本來這些噴嘴都是應該打開的,讓能量自然流動。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的噴嘴都是關閉的。因為我們心里有各種規(guī)條,我們要求自己或者別人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就把各個噴嘴關閉了。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打開這些噴嘴,讓能量自然流動,堵著的情緒自然得以釋放。注意,要讓該從哪個噴嘴流出的能量就流經(jīng)哪里,而不是借道而行。比如,有的人因為夫妻不和而心情不好,就去通過跑步或者其他的運動去緩解,這不是解決問題,這只是一種逃避,情緒的能量的流動仍然是關閉的狀態(tài),你只是暫時把他隔離了。
所以,不是認知造成了我們的痛苦,而是堵塞在我們精神通道里的情緒;情緒順了,理智就會回來,認知就不會錯亂。而且情緒的涌現(xiàn),有時并不是源自于當下的刺激事件,而是勾起了更多過去發(fā)生的類似事件。比如,當我們做一件事總是不成功,就會失去耐心。為什么會失去耐心呢?因為這個時候就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是無能的,我是失敗的。“我是無能的”“我是失敗的”這個聲音的出現(xiàn),則是源自于更早期的體驗。情緒就是這樣一層層累計下來,并逐步加深,單純認知的改變是難以奏效的。即使求助者承認你說的都是對的,你把ta辯駁或者分析的啞口無言了,ta內(nèi)在的情緒不能流動,這絕不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求助者來咨詢,絕不是為了和你比誰更聰明。
更糟的是,這個社會告訴我們,男兒有淚不輕彈,要喜怒不形于色;那么即使是內(nèi)部波濤洶涌,表面上一定要裝作像沒事人一樣。要是經(jīng)常這樣,不是要人格分裂嗎?如果你總是這樣教別人,或者被別人這樣教導,那是連溝通方法都沒有掌握。大家都這么互相偽裝,就是為了互相討好嗎?自己又被置于何地了呢?我們連最基本的該哭就哭,該笑就笑的能力都喪失了。當我們把情緒通道關閉的時候,同時也把自己的感受通道關閉了,感受關閉了,自己就與自己分離了,就如同一個沒有情感的機器人一樣在做程式化的運算,而不是帶著感受在生活。因此,第一個工作,就是這樣展開!
另外,這里還會有另外一種情況,認知也正確,情緒也沒有多少,可是還不能夠轉(zhuǎn)變過來。他們其實是一時間不能接受對過去的自我的否定,破壞自我的統(tǒng)整感。這種情況,也需要給予一定的時間和支持以達到行為的改變。
第二則是改變軟弱無力的自己。情緒也得到釋放了后,最核心的部分,則是重新獲得自我心理力量的成長。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心理成長所需要的一切,他們只是不得其門而入。很有趣的事,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咨詢師會和求助者在咨詢過程中發(fā)生激烈的爭吵,因為求助者沒有按照他們的話或者要求去改變,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咨詢流派的選擇或者是因為咨詢師的反移情,但是更像社會調(diào)解員的角色了。其實不是他們不照你的話去做,而是他們內(nèi)在的價值感不夠,他們覺得“我不夠好”“我沒有能力做到”。所以,咨詢師要做的是,帶著求助者去發(fā)現(xiàn)Ta自己身上的寶藏和奇跡,學會愛自己,重新獲得自我價值和力量。當求助者獲得自我價值和力量的時候,Ta就會如同得到了營養(yǎng)的花蕾,會自然而然的綻放開來,呈現(xiàn)出咨詢師所期待的樣子,而絕不是我們用力掰開花蕾,試圖讓Ta盛開。因為,如果只是站在處理問題的角度,求助者一定比來訪者更知道他們的問題(薩提亞)。所以,幫助求助者重塑自我價值,則是所有咨詢中的核心和終極目標,也是通過心理咨詢最大的收獲。至于,這個過程能走多深走多遠,需要多久的時間,可以有框架,但無法有絕對的答案。
關于這一點,特別是在應對關于婚姻出軌的案子中,有特別深刻的感受。我專門研究過那些遭遇婚姻出軌的家庭中,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妻子當?shù)弥煞虺鲕壓螅倳卦V丈夫的無情,痛陳自己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自己是多么好的賢妻良母;同時又害怕和老公離婚,覺得老公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離不開他。從這樣的一副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妻子的痛苦、無奈、矛盾的心理,而且可以看得出,在這個關系里,妻子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包括對自我的認同和自我價值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如我在上一期:婚姻是一場雙人舞里所說,成長自我才是重中之重。我想起曾經(jīng)在婚姻咨詢課上,一位資深導師說的一句話:要討好你自己!是的啊,要討好自己,愛自己,讓自己盛開,而不是枯萎并最終被清除掉。同時,要深深的反思自己,是什么樣的一個內(nèi)在的規(guī)條,把你變成了今天可能連自己都瞧不起的你?
這里,我引用一下舒婷《致橡樹》的一句(想溫習的朋友,可以自己讀讀完整的詩),并稍作補充: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像一灘稀泥,糊在他的身上。女性朋友可以自己回想下,在戀愛的時候,或者戀愛之前的你,為什么那么吸引他,也不會考慮是否要擔心他背著你出軌?因為那時的你是做為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而現(xiàn)在的你變成了稀泥,糊在了他的身上。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因為你已經(jīng)忘記了你自己。所以,找回你自己,好好的愛自己。再次做為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
說到這里,我得提前透露一部分我未來得及發(fā)的文章內(nèi)容,是分析一個據(jù)說是專業(yè)勸退小三的叫維情的平臺的套路。里面的每篇文章基本都是關于丈夫出軌和找小三的話題,里面咨詢師提供的建議,幾乎清一色的套路是:要么站在女性的一邊,共同控訴男人的無情;要么是同情女人的不幸,賺取幾滴女人的眼淚;再就是出謀獻策如何趕走那個“小三”;看的我實在是想要為這些妻子說幾句話。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如果自己不能自我成長,對于小三,可以說是“趕走這一個,還有后來人”啊。事實上,不少女性提到的,自己的老公還真是不止一個小三。這個專業(yè)勸退好使嗎?平臺或者咨詢師是通過這樣的模式賺了不少錢(因為這個模式可以保證他們從新老客戶那里有持續(xù)不斷勸退小三的業(yè)務),可是對于求助者而言,卻是個二次傷害。所以,我們不是做“勸退小三”的專業(yè)戶,而是要幫助這些妻子,重新活出那個可以像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的自己。我稱之為“自我成長”教練。
而“自我成長”的目標,要在正式的咨詢關系中,通過求助者完成按照與咨詢師共同達成的約定來實現(xiàn)。還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只是圍繞著光怪陸離的表象做各種折騰,那注定是徒勞無功的。方向錯了!
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面對小三的問題時,女性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甘心”,為什么不甘心呢?抓取其中一個。因為她們發(fā)現(xiàn)自己老公找的那個小三從各方面看似乎都不如自己。我有點好奇,是不是真的這個小三更優(yōu)秀,作為妻子心里就更接納了?各位,誰愿意來回答下呢?無論答案是“是”還是“否”,都是可以講講的哦。
Part V: 個體的心理活動差異對咨詢的啟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有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 就是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卻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為什么會這樣的呢?這則是不同個體的先天神經(jīng)活動類型決定的。巴普洛夫指出,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和抑制,它們有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的三個基本特性。如果一個人的神經(jīng)活動是興奮強,則這個人往往心理的耐壓力也更好,反之則較弱。比如林黛玉,是天生的神經(jīng)活動的特性是抑制強于興奮,這樣的人就容易心情低落,想法極端。我們無法想象,如果讓她去做法醫(yī),恐怕做不了幾天她就會崩潰了。
巴普洛夫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類型和心理學的氣質(zhì)類型之間有著對應的關系,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氣質(zhì)類型的生理基礎。那么要深入研究個體的心理差異,就需要了解個體的氣質(zhì)類型,通過氣質(zhì)類型的區(qū)分,我們就可以找出那些在應對刺激事件時,更容易導致不良后果的人群,從而加以特別的關注。
關于氣質(zhì)類型的劃分和講解,可以參考我公眾號早期的文章:孩子不聽話?因為你不了解他們的氣質(zhì)類型。在此我不再贅述。另外,如果想要更多了解自己氣質(zhì)類型的朋友,可以聯(lián)系我做進一步的檢測。
說到這個個體差異的部分,說個有趣的話題。俗話說,好人無長壽,惡人活千年。很多人就不理解啊,覺得是不是佛學或者道學所宣揚的什么因果報應啊?不然怎么解釋呢?這次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個科學的解釋,破除封建迷信。話說好人,什么是好人?最簡單的評判標準就是善良、正直、公道、熱心等等,總之就是集所有的優(yōu)良品質(zhì)于一身啊。你們想,這樣的一個人,ta活的累不累?什么都有考慮到,責任心超強,想的特別多,肯定會經(jīng)常睡不好覺,老是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這么重的心理負擔,你說能長壽嗎?當然,操心多的也不一定都是好人,整體忙于算計的也活的不輕松。也有不好不壞的人,比如諸葛亮,據(jù)說就是操心太多累死的。我無法說他是好人或者是壞人,只能說是各位其主。
而惡人就不同了,ta不需要背這么多的包袱,只追求自己舒服暢快,自私自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無酒再忽悠,真正是瀟灑走一回。他們心寬體胖的,自然可以活的長久。我前面不是說了嘛,心情狀態(tài)好的人,吃的香睡的沉,身體免疫力好,自然沒毛病。這可成了”惡人一生平安”!但是這是因果報應嗎?當然不是,還不是自個折騰自個的結果嗎。所以呢,做好人可以,不要追求一定做個百分百的好人,就做個差不多的好人吧。
VI: 咨詢師自身的因素對咨詢的影響
前面談到心理咨詢里兩個角色的時候,我先談了求助者這一角色。現(xiàn)在我再來說下咨詢師的自身因素對咨詢效果的影響。
這里有兩點,我重點說下:一個是處理反移情;一個是咨詢倫理。
關于反移情,就是咨詢師對求助者產(chǎn)生了某種特殊的情感,可能是喜歡可能是厭惡。這里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這個情況。案主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當?shù)谝淮魏妥稍儙煏劦臅r候,不斷的責備自己的母親,表達了強烈的憤怒和不滿。這位女咨詢師聽著聽著就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她想起了自己善良的母親,不由得為這位被怨恨的母親感到深深的難過,同時內(nèi)心對這位求助者產(chǎn)生了深深的厭惡。所以在第一次咨詢結束后,咨詢師要求這個求助者轉(zhuǎn)介,因為她覺得她自己的反移情太嚴重,無法再處理這個個案。可是求助者不接受轉(zhuǎn)介,一定要讓她來做這個案子。萬般無奈之下,她就通過學校的領導配合,告知這位求助者,咨詢師這段時間要去外地出差,無法進行面詢,只能通過郵件的方式進行咨詢。通過后續(xù)的深入咨詢,故事的真相才得以展開:這個女孩家境貧寒,人很漂亮,而且學習一直是出類拔萃。高中時她的一位老師對她特別照顧,并認她做了干女兒,往后發(fā)展被這位老師性侵,并持續(xù)到上大學。這件事情對這位女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想擺脫又不知道如何擺脫,她就把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指向她的媽媽,認為是媽媽的無能導致的,產(chǎn)生了對媽媽的極度怨恨。這位咨詢師就深深理解了這個求助者,反移情依然存在。然后雙方通過郵件就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咨詢后,這位女生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而咨詢師也獲得了新的成長。
也正是咨詢師對自己反移情的敏銳覺察和正確的處理,才避免了咨詢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對雙方的傷害,并確保了咨詢的成功。我前面講的咨訪雙方激烈爭吵,最后不歡而散,也會有反移情的問題在里面;這樣的結果是既對咨詢師造成職業(yè)傷害,也傷害了求助者的感情,并且可能從此對咨詢失去信任和信心。所以,對反移情的處理,是咨詢師必須要加以特別的注意。
再說說咨詢倫理,也就是職業(yè)操守。2007年中國心理學會頒布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倫理準則》,里面做了諸多規(guī)定。這里我重點講下關于避免雙重關系的規(guī)定。雙重關系是指既存在求助者與咨詢師的關系,同時又存在一種或一種以上其他的關系。比如,某位咨詢師的女同學領其丈夫來咨詢,這位男士與他人有婚外情,而其妻子即咨詢師的女同學并不知情。咨詢結束后,咨詢師就會為是否把這個情況告訴自己的同學而苦惱。同時要注意,若雙方原本有其他的關系,則不應再建立咨詢關系。
說到這個,剛好今天(2018/4/19)早上,心理圈里發(fā)生了一個新聞:一個網(wǎng)名叫“心理仲老師”的心理咨詢師,在為一位解決職業(yè)發(fā)展困惑的女求助者做咨詢的時候,竟然和對方提出了進行性體驗。消息傳出后,讓整個圈子一片嘩然。網(wǎng)上資料顯示,這位老師自稱從97年就開始執(zhí)業(yè),因為經(jīng)常在一些精神分析的交流群里分享案例,被求助者認識。在其自我介紹中,除了可以治療心理問題,還可以治療婦科炎癥、皮膚病等疑難雜癥。乖乖,真是高人!這個事情曝光后,又有另外一個女生稱曾受到仲某的言語傷害。這位“仲老師”,不知道是不是腦子腫了,從業(yè)20多年,竟然把咨詢師最基本的倫理操守都背棄了,真是令人唏噓!也足以讓咨詢師同仁引以為戒。
作為心理咨詢師,一名負責任的心理咨詢師,一定要隨時覺察自身的因素對咨詢效果和咨詢關系的影響,從而為求職者提供有價值的幫助。也正是因為對這些因素的敏銳把握和處理,才使得作為專業(yè)咨詢師的工作,不是求助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替代的原因!關于這一點,在心靈魚的第二期文章:如何幫助身邊痛苦的人,文中有更詳細的解釋。
從求助者的角度,在咨詢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咨詢師有有悖倫理的言語,或表現(xiàn)的過于夸張或者激烈的情感反應時,咨詢師可能已經(jīng)處于反移情的狀態(tài)中了。為避免對雙方的傷害,來訪者也可以主動提出中止、改變咨詢方式或者更換咨詢師。
VII: 我們要的好生活在哪里?
我們的好生活來自哪里,這聽著可能更像個哲學話題。誠然,心理學來自哲學,偶爾回歸哲學里再浸潤一番,也會讓我們獲得新的力量。而無論作為咨詢師還是求助者,我們一生的追求都是要過上好的生活。
想要探尋好生活,那么我先來看一幅我們大多數(shù)人日常生活的畫面:我們的每個夜晚,在同一張床上,擁有同一個女人或者同一個男人;每個白天,在辦公室或者工廠,看到那些同樣的身軀上掛著同樣的面孔。長此以往,這些將變得出奇的無聊乏味。面對循規(guī)蹈矩的空虛,面對“地鐵—工作---睡覺”的生活境況,有誰不會像蘭波一樣去想“真正的生活在別處”?有誰未夢想過另一種存在方式:另一個國家,不同的愛人;像茜茜公主一樣,楊帆周游世界,在島嶼間跋涉冒險等等?(引自《最美哲學史》)。然而這些,另外一種存在方式并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內(nèi)心的富足,是一種“精神生活”,而不是將我們的肉體安放在何處;不止一個朋友和我說,自己已經(jīng)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可還是覺得日子空虛無聊。
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和應付各種生活問題的疲憊感,漸漸磨滅了我們對精神生活的熱情和追求,也弄丟了初心和自我,以至于我們以為我們每天經(jīng)歷的表象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所以,我們在日常平淡生活中,所體驗到的快樂和幸福是那么的少。每當我看到地鐵上或者公交上,擁擠的人們,面無表情的面孔,真的沒有快樂和幸福的樣子;而且可能一不小心惹到他們,就會點燃一個火藥桶。我不止一次在上海地鐵上遇到因為搶座位等原因大打出手的乘客,包括跨性別跨年齡組的巔峰對決。
那么好生活到底在哪里呢?我想朋友們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答案。好生活就在我們的每一天最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其中我們要可以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無論外界生活呈現(xiàn)給我們的樣子如何,在我們的內(nèi)心都有一個精神空間,存放我們的愛、快樂、對美好的向往。當我們內(nèi)心存滿這些的時候,即使有各種事件會刺激到我們,但是我們會回應更多的理解和寬容。而那些來咨詢的求助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缺失了這些東西,那些東西也正是他們極力想要抓住卻是靠自己的力量怎么都抓不到的人們;至于如何缺失的?前面講的關于心理沖突的過程和演變及個體差異的部分已經(jīng)提供了答案。作為身邊的人,也需要對他們持有一種寬容和抱持,不要批評和指責,靠著這股支持,加上咨詢師的幫助,他們就可以更有力量站起來做新的自己。
我們的好生活,就在我們自己的心里!
讀到這里的朋友,如果覺得有收獲,請你轉(zhuǎn)發(fā)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分享知識,傳遞知識,大家一起成長。
版權所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