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認定一直以來都有爭議。昨天說的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人所共知,并無爭議。那我們暫且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經緯,今天就說一說有爭議的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秦穆公:五羊換相、稱霸西戎、子車殉葬
說起這個人你大抵陌生,我們從熟悉的地方切入,《羋月傳》中的黃歇還記得么,他恢復記憶后欲約羋月出來相見,寫了一片竹簡,竹簡上寫的是“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羋月就知道,黃歇約她在大棗樹下見面。羋月與黃歇的心有靈犀暫且不提,我們且看看這首《詩經·秦風·黃鳥》,說的是秦穆公死后,殉葬177人,其中三個賢臣奄息、仲行、鍼虎自殺殉葬,國人哀之。殉葬之事太過殘忍,但也從側面看出他作為霸主死后的排場。
一個霸主的誕生必定有幾個忠肝義膽賢臣,秦穆公這邊有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謀臣,還有孟明視(百里奚之子)、西乞術、白乙丙(這三個好基友基本抱團打仗)等兩將。
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世人皆稱。他原本是被蹇叔推薦給了自己的好基友宮之奇,做虞國大夫。說起宮之奇,你一定能想到我們從前學過的古文《宮之奇諫假道》,里頭有“唇亡齒寒”的典故。經由宮之奇推薦,百里奚做了虞國的大夫。沒多久,晉獻公借道伐虢,回途中順道滅了虞國,百里奚就跟隨亡國國君到了晉國。
晉國人不知道百里奚的能耐,只是讓他做穆姬的陪嫁使臣,百里奚半道跑了,被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讓他去放牛。此時,有人向秦穆公推薦百里奚,秦穆公擔心楚國人知其才能,就假說自己的奴隸跑了,請求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回。這一年,百里奚已經七十歲了。
百里奚被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后,向秦穆公推薦蹇叔,于是蹇叔也同拜為上大夫。《古文觀止·左傳·蹇叔哭師》有關于他的故事,講的是,秦穆公不聽他的勸阻堅持出師征伐,且當時蹇叔之子亦在軍中,他憂憤悲痛之事,后來崤之戰秦軍果然大敗,秦穆公后悔不已。
晉文公重耳死后,秦穆公認為自己稱霸的時候到了,他本來希望往東發展(晉在秦國東面),但兩次被晉擊敗,孟明視等三人戰敗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于是向西面擴張兼并,他根據由余的建議,逐漸吞并了西戎(西邊游牧民族)12個國家(部族),開疆擴土千余里“稱霸西戎”,為后期秦國完成統一事業中國奠定了基礎。為此,周襄王十分高興,賜給他金鼓12面,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我認為就是將原本大夫級的級別升為了伯爵)。
秦國的將士連年征戰,馬是極重要的戰備物資,此時有了“伯樂相馬”、“穆公亡馬”的故事。《詩經·秦風·無衣》大約是一首戰歌民謠,很有將士們的威勇慷慨之意,“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不僅讓我想到賀綠汀寫的《游擊隊隊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
宋襄公:齊桓托孤、仁義之君、泓水之戰
宋襄公是如何走上歷史舞臺的?齊桓公托孤。上一篇我們講過齊桓公晚年五子爭位,將齊桓公活活餓死的故事。可見,齊桓公年老時,也意識到了繼承人的問題,于是他將公子昭、后來的齊孝公托付給宋襄公,望他照看。后來,宋襄公果然不負所托,擁立齊孝公即位,因此走入了人們的眼中。
宋襄公被譽為人仁義之君,未即位時本希望將君位讓與兄弟目夷,未果。即位后,他志比天高,齊桓公死后,他也想一嘗霸主滋味,但無奈他力不能及,他學習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目夷勸他帶領甲士隨從以防萬一,但宋襄公認為好言而有信,既然是會盟自然輕車簡從,結果被楚王在會場上擒獲,后經人調停放回。
為挽回名譽,彰顯實力,在公元前638年,他與鄭國展戰,鄭國向楚國求救,楚軍與宋軍在泓水相遇。他不聽謀臣子魚的建議,堅持等楚軍渡過河、列完陣再開打,結果慘敗,自己也身受重傷,宋國經歷此戰后更加失勢。這就是《子魚論戰》的故事,記載于《左傳》,《古文觀止》也有收錄。羅小妞,有了《子魚論戰》,會否覺得這樣對宋襄公就熟悉一點了呢?
楚莊王:一鳴驚人、孫叔敖、兩棠之役、問鼎
羅小妞,說到此處,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為什么前四霸皆稱“XX公”,唯獨楚莊王有所不同?
我們知道,在先秦時期,是沒有皇這個概念的,夏朝帝王稱“夏后X”,殷商時期稱“帝X”,周朝帝王或者時稱“周王、周天子,死了加上謚號稱“周X王”。我們之前說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皆是謚號,他們生前被叫做齊侯、晉侯、秦伯、宋公。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楚莊王為何能稱王?
與各諸侯國不同,楚國并不是中原地區的政權,周王及各諸侯國眼中,楚國屬于“南蠻”,在今長江流域湖南湖北及周邊。西周時期,因楚國強大,西周成王封其為子爵國,倒數第二等,其后屢屢因為納貢問題,歷代周王多次征伐楚國(周穆王的父親死于征楚的回程中,周穆王亦征楚)。前704年(東周第二任國君周恒王時期),楚武王索要更高的爵位無果后僭位稱“王”,到楚莊王已是第六代。雖則不同史書記載不同,但楚莊王之為霸主,認可度極高。
然而楚莊王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個好國君,他即位三年沉迷美色和享樂,禁止別人諫言,你看到這里一定會說,這難道不是亡國之君得劇本?這時候,一個講逆耳忠言的人來了——伍舉(伍子胥的爺爺)用鳥作喻給楚莊王講了“一鳴驚人”(就是你知道的一鳴驚人)的故事,楚莊王于是才開始勵精圖治。
他啟用孫叔敖做令尹,以民為本,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小時候,看過《自古英雄出少年》吧,記不記得孫叔敖勇砸兩頭蛇?對,就是他!他還興修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
事實證明,只要你想,你就可以逆襲。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晉楚邲之戰中大獲全勝。此戰又稱“兩棠之役”,戰爭經過暫不詳說,但要記得這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會戰,此戰是晉由強變弱,楚稱霸諸侯的重要一戰。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博物館藏有戰國時期的楚簡《兩棠之役》,什么時候咱約著一同去參觀參觀?
自此,楚莊王確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后來,他在伐陸渾之戎(住在今甘肅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時,“觀兵于周疆”,問鼎于周王。楚莊王稱霸后十分囂張,這也許是中原王朝認為的南蠻和中原禮幫的不同,齊桓公稱霸后,周天子許他不拜,但他仍然向周天子行禮(見《古文觀止·左傳·齊桓下拜受胙》),但楚莊王卻不同,他不僅要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搞軍事檢閱,還要問周天子關于九鼎的大小輕重,這就是“問鼎”的典故了。咱們前面扒過,九鼎象征著國家,楚莊王能這樣問,一則證明楚國之強大,二則證明周天子之弱小無力,好在周王孫滿(周王的孫子,名滿)用“在德不在鼎”反駁他,大約挽回了一丟丟顏面。同樣,你在《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也可以看到,這時就可以發現,即使楚國僭越而王,《左傳》中仍稱楚子,子爵是也。
講完了春秋五霸,還要留幾個爭議的人物:吳王闔閭(夫差之父)、越王勾踐、鄭莊公,下次講。
羅小妞,要記得春秋戰國時期那么多的國家和人物,硬記自然是不行的。我有一個想法,你擺一個中國地圖在案頭,然后大約將中國現在省市記在心里,然后再刷一下關于各省的簡稱。你會發現,山東的簡稱叫“齊”、“魯”,不是有首講泰山的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就基本位于今天的山東,同樣的,山西為何被稱為“晉”,陜西為何被稱為“秦”,四川為何被稱為“蜀”,就可以一望而知了。當然,省市的簡稱有其歷史沿革性,以上提到這些確可參照,其他就只能等下次講到別處的時候再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