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身就是烙煎餅
觸底反彈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轉機,發生在最絕望的時候。
當我收拾殘局準備落荒而逃時,有三個同事,希望我留下來繼續堅持。堅持?看著空蕩蕩的屋子,心生寒意,打不起一點精神。人生就像一場戲,只有一次預演的機會。
然而,翻身是烙煎餅,一面烙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翻過來了。
記得當時他們重點表示我的品性可以成事,當然,這也許純粹是鼓勵,如果我真的能成事也不至于此。但是我經不住他們的圍攻,經過一天時間討論和半夜輾轉反側,最后我決定,再試一試,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南北獵頭”。
既然決定要做,先得有個小目標。多年的企劃經驗其實對我業務還是很有幫助的。那時,我們就下了一個生猛的決心:把方太作為第一個定向客戶。
定向客戶,對。第一個就是方太。
說干就干,光腳不怕穿鞋的,一無所有后我們反而能豁出去了,大不了就像現在這樣“裸奔”,就像樂極生悲而又悲極生喜似的,我們的精神反而格外高漲。
空手一搏!事實證明我們成功了。
在七天內,我們和方太確立了合作關系,并且拿到預付款項。
為方太服務,真是受益無窮。我們見證了他們從兩三億到目前百億規模的企業成長過程,方太的每一個單子都是我學習的土壤。比如,方太對外引進的副總裁都是我們找來的,每一位副總候選人都具備500強跨國企業的高管背景,每一位都是我們從百位候選人中層層篩選披沙揀金挑出來的。
后來我做了一個統計,單是從2003年到2009年這七年時間,我看過的簡歷數就超過100萬份。有時候,我會坐在電腦前一看12小時,直到頭暈眼花世界一片模糊。我是個有點自虐狂的人,只有在如此的努力下反而覺得充實。
但是光看簡歷,用外在條件去匹配企業家與經理人顯然不夠。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早在2008年前,我們50% 以上客戶是外資企業,我發現優秀的外資企業特別注重價值觀。實話說,剛開始我不太理解所謂的使命、愿景、價值觀,認為這些東西很抽象。一貫注重實干作風低調的我不喜歡那些“虛浮”的口號,當時個人水平有限,但為了工作,我還是硬著頭皮和每位候選人聊“價值觀”。
漸漸的,我的理論水平有了提高,既然內在價值觀如此重要且不可或缺,我們也照葫蘆畫瓢,一邊學習,一邊用在自己企業上。我們南北獵頭總共花了六年時間,才整理、提煉出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十年過去了,它被傳承下來。我們的使命是:只為智者。價值觀是:正直、責任、包容。
我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是做事比較努力。
我的人生信條就是不尚空談。
也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事業發展很順利,2007年,我們獲得“最受浙商喜愛的獵頭機構”稱號;2009年,又獲得“中國獵頭行業十家最具影響力品牌機構”稱號。按南北獵頭這樣的發展趨勢,我想這輩子不僅可以衣食無憂地做下去,還有一點小小的優越感,比方說,經常會有企業家或經理人給我帶來煙酒茶葉之類禮品;并且,我們也不只是客戶關系,還成了要好的朋友。
二、翻身宛如一對生死冤家
說實話,這個世界“人生而不自由”
從某種角度講,南北獵頭已經算一個成功的企業了。
但是,我卻發現了一個很大問題,這個問題曾深深地困擾著我,久久不能解決。奇怪的是,行業中大多數人都習以為常,完全熟視無睹。
是什么問題呢,我舉個小例子。
在2008年12月,我獵中的一位候選人,他拿到總經理職位的聘任函,基礎年薪是500萬。那天晚上,我們喝了一瓶茅臺酒慶祝,邊喝邊聊。快半夜時他突然問我:“偉哥,你覺得我未來的路在哪里?”
這個話令我有點茫然。雖然喝了酒,可他的雙眸依然明亮,他看著我說:“我現在一年賺500萬,就是再給我兩個500萬我又怎樣呢?一樣是個打工的。”
我心想,你的意思是想持有股份、當一名股東?還是覺得人生沒有自由?
他接著說:“職場競爭這么激烈,我也可能三個月內被干掉。不過說實話,我真的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干掉,只是想找一個理由:讓我拼命的驅動力在哪里?我為誰而拼命?就算我沒有被干掉,等到我60歲退休了,我該做什么?是解甲歸田,還是去老年活動中心玩麻將呢?”
他的話令我有點不解,也沒有辦法為他解答。我忍不住揣想,你拼命的動力不就是為了賺錢嘛,難道人家500萬是可以隨便扔給你的?可是,在他的感覺里仿佛錢不是主要問題,錢不是主要問題會是什么問題呢,——自由嗎?說實話,這個世界“人生而不自由”,沒有誰是真正自由的,沒有錢,你就更不自由了。
再舉個例子。
一位我們推薦的經理人任公司副總,三年過去了,他的業績不錯,各方面表現也行,在準備談第二份續簽協議時發生了矛盾。
經理人覺得自己的價值完全可以升職,甚至有從職業經理人轉向事業經理人的期望,然而老板不是很認可,認為他做的還不夠。
這個夠不夠,到底如何衡量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而且從職業經理人轉變為事業經理人,說的不好聽就相當于小三扶了正,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關于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文化定位、是否有長期激勵,等等,以及許多細節問題,都可能產生分歧難以統一。
在我的邀約下,他們談了三次,結果無功而返只能放棄。
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錢,僅僅是一紙合約上所能表現的內容,在利益的背后,卻有諸多難言的糾葛和復雜的局面。這些年,我見慣了企業家和經理人屢屢不和,最終分道揚鑣,為什么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不能夠做到心心相印?他們就像一對生死冤家,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
為了想明白這個問題,我不停地請教身邊的企業家和經理人,但是沒有找到答案。
從2008年開始,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三、“良知行書院”狂想曲
認定了的路,我就會走下去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以來橫亙在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的問題,我從頭開始摸索。最初,我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企業家朋友。
我們曾一遍又一遍將寧波的品牌大企業進行梳理:從產品的市場定位、經營理念、文化建設、干部團隊、產品力、服務能力、市場渠道等等。同時,這些企業家的性格、背景、成長等個人形象也躍然紙上。我們要研究這些成功的企業家背后成功的因素到底在哪里?
后來,我的研究從身邊實際人和事轉向了書本,從西方管理學著作,再回到我一直沒有中斷學習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
3年后,應該說,我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
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有點石破天驚。我一直在驚訝自己怎么突然之間會有這種強烈的信念: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尤其是王陽明的心學。“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結合,道中有術”。這中間的學問夠我一輩子去研究“究竟”了。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就在身邊的朋友進行了嘗試。那已經是2011年了。
比如寧波一家服裝企業老總,經過多年努力,品牌終于略有起色。四年的溝通,我倆喝過無數酒水,有一天,他興沖沖跑來告訴我:“老王,我們決定要做一個真正的大企業。現在,請你幫我找一個代表國內水平的政委。”
我相信他的話不是信口開河,四年來明確了一個大志向,不容易呀。
但是,這只是我們倆的互信。他的管理層呢,很可能覺得他所謂的“大志向”不過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他們之間將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取彼此的認同和信任呢?
企業中很多老總也為此苦惱,明明自己是很有干勁的人,感覺是一個人在拼命拉纖,可是中高層呢,不一定凝成一股繩形成合力,也許每一個人的心里還有自己的小算盤。
這樣類似的甚至更重要的問題還有許多:比如企業家們如何信任我,以及我們的良知行呢?有時候我甚至在想:用三年乃至更長時間換取一種真正的信任也是值得的。
所以,一直到2013年,一個念頭在我心中越來越強烈,終于破土了:
我們要做一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院,凝聚認同國學智慧的企業家和經理人。讓企業家與經理人心心相映,讓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變的更好。
我知道這件事是明知不可為而為。
為什么這么說呢,在西方管理一統天下的今天,國人的思想其實早就“西化”或者是“看上去西化”了,尤其出過國留過洋,并且在跨企、500強呆過的中高級人才和經理人,要他們轉變原來的跑道軌跡是很難的。雖然也有稻盛和夫等人用傳統文化成功治理過企業,但那畢竟是在日本不在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斷層一個世紀之久,其土壤和氛圍要淡薄的多。
認定了的路,我就會走下去。從2013年到2015年,我不斷地完善自己想法,不斷地去嘗試找合伙人。我知道沒有完善的邏輯等于盲干,但有了邏輯,也不一定完全行得通。實踐出真知,還得通過實戰,逐步調整、完善。
于是我一面做籌劃,一面加強自身的修煉。我知道,倘若沒有自身的修行做依托和后盾,所謂書院即使建起來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大家觀賞一陣,稍有風吹草動就分崩離析了。
是人在做事,非事做人;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兩年,是我飽經煎熬備受折磨的兩年,也是時間過得最快的兩年。我經歷了團隊組建的失敗,也經歷了朋友們的各種不理解,我相信他們都是為了我好,但是我內心對于這件事的執著和狂熱,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也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