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PIXIU小品文
在“初唐四杰”中,駱賓王的年齡最大、詩文最多、一生經歷最豐富和復雜,因而他也是唐代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詩人。
7歲時,駱賓王以一首《詠鵝》詩成為耀眼的神童,然而他一生不如意,始終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打拼掙扎著,仕途坎坷復雜。他從過軍、隱過居、被罷過官,還坐過牢;年過花甲本應安度晚年,卻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參加了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起兵事件,最后失蹤,不知所去,成為一個千古之謎。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駱賓王的人生,那就是“悲催不堪”。
常言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駱賓王的人生經歷能給我們帶來哪些經驗與教訓?他又是憑什么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呢?為此,我們愿意整理介紹駱賓王的故事如下,以資品鑒。
一、少年神童(10歲前)
駱賓王,出生于唐朝武德6年(623年),浙江義烏人。他的祖父曾做過隋朝的右軍長史,隋末為避亂而辭官回家。父親駱履元,當過縣令。
駱賓王的名字來自《易經》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家人希望這個孩子長大后能夠觀國家局勢,體察民情,成為一個輔佐君王的棟梁之才,故取名賓王,字觀光。
駱賓王7歲時,家里來了一位遠道客人。客人見小駱賓王聰明可愛,問起問題來對答如流,十分驚訝。于是指著池塘里的一群鵝請他作詩,想試試這個孩子的文釆。
? ? ? 駱賓王略加思索,便賦詩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此詩僅短短18個字,卻把白鵝游水的情景表現的惟妙惟肖,實現了聲色形神的有機統一。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境也十分清麗,這是許多詩人苦思冥想也不一定能寫出來的。
很快,駱賓王的名聲傳開了,鄉人們一致認為駱家出了一個“神童”。如今,這首《詠鵝》已成為兒童啟蒙詩的經典。包括李白的《靜夜思》,差不多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兩首古詩。這就是駱賓王的驚人天賦。
二、齊魯憤讀(10-25歲)
駱賓王10歲時,他的父親駱履元當上了青州博昌縣(今山東濱州博興縣)縣令。于是,一家人從江南搬到了山東居住。
齊魯大地是儒學文化的發源地。來到博昌后,父親及時把駱賓王送進了縣學館,讓他系統學習儒家經典,還有意引導兒子和當地的名士交游,希望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將來能走上仕途。
然而,天不測風云,駱履元突然病逝在任上。他是一個清官,家里很窮,當時連安葬的錢都拿不出來。最后靠當地百姓幫助,駱母才把丈夫埋葬。這一年,駱賓王18歲。
從此,一家人失去了頂梁柱,生活陷入困境,怎么辦?
? ? ? 好在駱履元生前有一個摯友、兗州瑕丘縣的韋縣令,同意收留他們。就這樣,駱母又帶著兒女搬到了瑕丘縣,過著“糟糠不贍、簞食無資”的艱難生活。
在瑕丘,駱賓王一邊為父守孝,一邊發憤苦學,準備等3年守孝期一結束,馬上就去參加科考。他后來回顧這段經歷時,感慨地說:“我多年來一直在遵循著父親的訓導,克制自己的言行。對諸子百家、九流七略之學,都是潛心鉆研,從不馬虎,達到了文通泛麥、公叔遺冠的地步。”
“文通泛麥”說的是南陽葉縣人高文通的故事。高文通早年讀書非常用功,有一次妻子下田干活兒,院子里曬著麥子,叫文通看雞。過了一會兒,天突然下起暴雨,文通手拿竹竿,只顧低頭讀書,連麥子被水沖走也沒發覺。等妻子從田里趕回,責問他時,這才醒悟過來,最后高文通成了一代名儒。駱賓王說自己“屢泛文通之麥”,足見他學習極為刻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忘我之境。
“公叔遺冠”的典故是這樣的:朱公叔年少好學,有時候思考問題,連帽子被風吹落,飄入溝中,也不覺得。父親說他是一個書呆子,他并不在乎,反而變得越發用功,最后他當上了朝廷的侍御史。
除了這兩個人,駱賓王還把子路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一個大孝子。他在最窮困的時候,寧肯自己吃粗菜,也要把米從百里之外背給父母。
每當駱賓王讀到“子路負米”的故事,便讀不下去,常常是掩卷大哭一場,暗暗發誓:“我一定要擺脫寄人籬下的日子,自食其力,以奉養家母。”這就是貧寒給一個少年帶來的志氣。
22歲時,駱賓王辭別家人,赴長安科考,期望一改命運。結果完全出乎意料,他落榜了。
為什么?因為唐朝初年的科舉制度還不完善,在考試前,舉子們都要想辦法去拜謁那些負責主考的權貴,把自己平時所寫詩文輯成卷,獻上去,以求得他們的賞識和推薦。這就是當時的“行卷”之風。過一陣子,怕主考官忘了自己,會再送去一卷詩文,這叫作“溫卷”。
駱賓王覺得自己才學過人,又苦讀多年,憑實力就能中舉,為什么還要走這些歪門邪道呢?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我從小就對英豪俠士很崇拜,最輕視那些官場得意的權貴。如今,我雖然落了榜,家里的處境十分艱難,但我也決不去追逐權門,求那金丸之乞。
對這次科考,駱賓王本來想一舉成名,結果卻大失所望。想到母親還在家里望眼欲穿等著好消息,駱賓王不禁淚如雨下。
怎么辦?他決定先不回山東,而是南下義烏,回闊別多年的江南老家走一走。
眷然懷楚奏,悵矣背秦關。
涸鱗驚照轍,墜羽怯虛彎。
素服三川化,烏裘十上還。
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
在《途中有懷》詩中,駱賓王感嘆說:“我懷著對家鄉的眷戀一路南下,背后就是讓我悵然失意的三秦大地啊!怎么來描述此刻的心情呢?我就像在干涸的車轍溝里掙扎的一條小魚,急需有人來援助;又如一只折了羽翅、栽了跟頭的小鳥,看到拉弓的影子就害怕。“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不是我沒有才華啊,實在是那些權貴瞎了眼。
喜逐行前至,憂從望里寬。
今夜南枝鵲,應無繞樹難。
快到義烏時,駱賓王寫下《望鄉夕泛》,此刻他的心情是喜憂參半、復雜矛盾的。他說,終于要回到故鄉的懷抱了,望著前方那親切熟悉的影子,我的心才得到寬慰,緊鎖的愁眉也展開了。我這只南飛的烏鵲,今夜應該再不會有“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擔憂了吧!故鄉的親人們,不知道你們歡不歡迎我?
在義烏,駱賓王受到了家鄉人的熱情接待和勸解安慰,不久便返回兗州。從此,閉門不出,繼續苦學,準備第二次科考。
3年后,他再赴京城,結果如何?仍是名落孫山。是年,駱賓王25歲。
三、道王垂青(25-43歲)
為了謀生,駱賓王在長安漂泊打拼了許多年。后來,他終于遇到一位貴人-道王李元慶。
? ? ? 李元慶(623-664)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六子,當朝皇帝唐高宗李治的叔叔。他十分賞識駱賓王的才華,邀他入府,作了幕僚。
從此,駱賓王結束冷衣寒食、長期在外漂泊的日子,有了一個穩定的職業。“九陌爭馳千里馬,三條競騖七香車。掩映飛軒乘落照,參差步障引朝霞。”從他寫下的詩句里,我們分明能感到此刻的駱賓王非常順心和舒心。
? 當時,朝廷有規定,王府的幕僚任期不能超過4年,以免他們培植勢力,形成朋黨。因此,在駱賓王任職的第3年,當朝廷下詔讓各地舉薦人才時,李元慶為了給駱賓王謀劃一條后路,命駱賓王“自敘所能”(準備一份漂亮的簡歷),以便推薦上報給朝廷。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多么難得的機會,只要好好陳述一番,前途就有了著落。
然而,駱賓王不僅沒有感激道王的好意,反而寫了一篇讓人大跌眼鏡的《自敘狀》:“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乾沒其心,說已之長,言身之善,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yóu,法則),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
意思是說:“知臣莫若君,我有什么才華,您還不知道嗎?您讓我違背初心,吹噓和粉飾自己的長處,這會讓我背上冒進、貪祿的罵名,亂了國家用人的法則啊!一個君子怎么能以此為榮呢?”
? ? ? 最后,他說了自己的決定:“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謹狀。”對不起,您的命令我沒法兒執行,因為我不想褻瀆名節,自我炫耀。
駱賓王為什么要這樣?因為他強烈反對皇后武則天放棄先帝選拔官吏的律法,靠自敘文的方式選拔人才,認為這樣取才非常荒唐,簡直就是“舍真筌而擇士,沿虛談以取才。將恐有其語而無其人,得其實而喪其實。”所以,讓駱賓王自炫其能、自我吹噓個人才能,他覺得這種做法非常可恥。對此,道王也無可奈何。
? ? ? 這就是駱賓王的性格。就是因為這一點,讓他的一生吃盡了苦頭。后來的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
就這樣,第2年,駱賓王的任期一滿,他就離開了道王府,他的人生又降回了起點。
下一步該怎么辦?是繼續謀求新職,還是打道回府?
他選擇了后者,決定從此放棄官場,不再謀仕。他要回到山東兗州,像陶淵明一樣,過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歸隱生活。
在隱居期間,駱賓王一邊照顧老母,一邊耕田讀書會友,而兗州一帶的山山水水就是他心中最美的桃花源。為此,他寫了不少田園氣息撲面而來的詩。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
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
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
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
從這首《冬日宴》中,我們可以感到,駱賓王是簡單而快樂的。每天陪老母說說話,和妻子吃吃飯,也不乏幾個知心好友時時到訪,這似乎與陶淵明、“五言律詩奠基人”王績歸隱山林的生活并無二致。置身山林、有田有酒有友,為什么還非要去追名逐利、苦苦攀桂(科舉登第)呢?每天留戀于這山鄉谷野,就再舒心不過了。
? ? ? 詩中的“杖頭錢”說的是晉朝人阮修的典故。阮修家里很窮,但他能安然自樂。拐杖上常常掛著一百文錢,一到酒店便開始暢飲。他志趣高潔,風度安閑瀟灑,從不和達官權貴交往,所以后世以“杖頭錢”代指買酒的錢。
夏天到了,駱賓王還不時外出漫游,下面這首《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就是他到德州訪友寫下的。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棲拙。
棲拙隱金華,狎道訪仙查。
放曠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頃南山豆,五色東陵瓜。
野衣裁薜葉,山酒酌藤花。
白云離望遠,青溪隱路賒。
儻憶幽巖桂,猶冀折疏麻。
最初幾年,駱賓王靠著手里的積蓄,日子過得甚是悠閑自在。但隨著時光的推移,他的心境開始發生變化。在一個落葉飄零的晚秋,送走友人后,他忽然感慨萬千,提筆寫下《秋日送別》詩:
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
別后能相憶,東陵有故侯。
“今晚,我的心情為什么如此的孤寂落寞?秋風瑟瑟,搖落片片黃葉,真是時光易逝,人生難料啊!如今,我已過了40歲的不惑之年,卻還一世無成,日子過得窮困潦倒。雖然眼下還在苦苦堅持著,但嚴酷的現實已一步步逼近,說實話,此刻我真想破涕長歌,大哭一場啊!”
不久,駱賓王決定不再隱居,他要再次出山。原因很簡單:一家老小的吃喝成了問題。在給當地一位官員的求助信中,他說了實情:
方欲閉門卻掃,養拙以終年;
幽遁鑿壞,甘貧而卒歲。
直以棲遲五畝,獲鷦鷯之數粒;
蕭條三逕,匱侏儒之斗儲。
雖則放曠林泉,頗得閑居之趣;
而乃寂寞蓬戶,唯深色養之憂。
“我雖然種了幾畝地,可一年到頭也打不了多少糧食,那些米粒僅夠小小的鷦鷯[jiāo liáo,一種小型鳴禽]吃啊!家里動不動就沒了柴米,這怎么能讓我繼續安守清貧,對得起家人和老母?又怎么能讓她老人家衣食無憂、安享天頤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經濟基礎,再浪漫的隱居,再美好的詩和遠方也是空談!緊接著,駱賓王發岀多封自薦信,開始四處求職。這一年,他43歲。
四、邊塞從軍(43-54歲)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到泰山封禪。封禪車乘浩浩蕩蕩,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沿途州郡都忙著上表,準備迎駕。
駱賓王的機會來了,他代齊州官府寫了一篇《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在文中,他贊高宗為千古一帝,“元天列象,紫宮通北極之尊;大帝凝圖,宏猷暢東巡之禮”;頌封禪的重大意義,“乘乾握紀,纂三統之重光;御辯登樞,應千齡之累圣”;表皇恩之浩蕩,“非煙翼馭,移玉輦于梁陰;若月乘輪,秘金繩于岱巘”,幾乎把高宗皇帝夸上了天,夸的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令龍顏大悅。
第2年,駱賓王入朝對策,受封為奉禮郎。就這樣,他落魄半生,44歲才正式吃上公家飯。
奉禮郎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是在朝會、祭祀時,負責安排君臣版位,各種祭器的擺設,還有儀式開始時做做引導和主持,品秩極其低下。雖屬大材小用,駱賓王也忍了,因為一家老小的吃喝還等著他呢!
數月后,經吏部尚書裴行儉推薦,他又轉任為東臺詳正學士。這是門下省的一個儀禮機構的職務,適合他的文學才華,地位也比奉禮郎要高。駱賓王干得很開心,名聲也在京城傳開。
然而,沒干幾年,駱賓王便被罷職了。因為他有一次把祭品的順序擺錯,被人揭發。其實,心高氣傲、不諳官場、遭人嫉妒,這才是背后的真正原因。
駱賓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再丟掉職業了,怎么辦?恰在此時,邊疆傳來戰報,吐蕃大舉犯唐,薛仁貴即將率軍出征。駱賓王于是馬上申請從軍報國,以改變待罪之身,得到朝廷恩準。
公元670年,駱賓王48歲離開都城長安,開始了鐵馬金戈的軍旅生涯。從此,他的詩風發生重大轉向,一首首情真意切、慷慨激昂、雄渾悲壯的邊塞詩就此誕生。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在《從軍行》中,他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社會圖景和大漠邊疆畫卷。尤其是最后一句“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表達了他忠君愛國、渴望建功立業、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 在《夕次蒲類津》詩中,他鼓勵將士們“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應當像班超那樣英勇殺敵,萬里封侯;不要學漢武帝時期的李陵(李廣之孫),在蘭山戰敗后投降,被人千古唾罵。
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中唯一一個從過軍、到過邊塞、親歷過戰場的詩人。在他的筆下,不乏天山積雪、邊庭落日、戍樓烽火、野馬狼煙的戰地風光;在他的筆下,張騫、霍去病、蘇武、班超等英雄被一一提及;在他的筆下,一些遠在天邊的地名,比如天山、交河、弱水、流沙、輪臺、疏勒、蒲類津、馬首山、溫宿城、碎葉、玉門關等也一一入詩。他的詩高昂慷慨,振奮人心,打破了宮體詩的纖麗綺婉之風,走出風花雪月和無病呻吟的小天地,以開闊的視野,雄壯的氣骨,開啟了唐代邊塞詩的先河,為邊塞詩風在盛唐的蓬勃興起,起了先驅和示范作用。這就是駱賓王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巨大貢獻,也是他被列入“初唐四杰”的核心理由。
672年,即駱賓王在西北征戰的第3年,姚州(今云南姚安)發生戰亂。他又隨軍入滇,任姚州道大總管李義機的幕僚。平叛取勝后,他放下心身,開始縱游蜀中山水,過了2年難得的悠閑時光。
在這里,他寫下《憶蜀地佳人》:“東西吳蜀關山遠,魚來雁去兩難聞。莫怪常有千行淚,只為陽臺一片云。”
在這里,他寫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為道姑王靈妃鳴冤,盡顯俠義心腸:
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將濁水況清塵。
龍飆去去無消息,鸞鏡朝朝減容色。
君心不記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在這里,他還寫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為被盧照鄰拋棄的蜀中紅顏郭氏打報不平:
妾向雙流窺石鏡,君住三川守玉人。
悲鳴五里無人問,腸斷三聲誰為續。
誰分迢迢經兩歲,誰能脈脈待三秋。
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盧照鄰在四川為官時,曾與一位姓郭的姑娘相愛,海誓山盟,后來他回到長安,便杳無消息。駱賓王聽說好友盧照鄰的所做所為后,極為生氣,寫下此詩。其實,他并不知道,此刻的盧照鄰已身染重病,臥床不起,只能爬行。后來,因不堪忍受折磨,52歲自投潁水而亡。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到,聞一多先生對駱賓王的評價非常形象到位:“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其實,駱賓王一副俠骨氣,專愛打抱不平的性格特點,后面我們會看的更清楚。
五、宦海沉浮(54-62歲)
上元三年(676年),駱賓王結束從軍生涯,即將回到長安。那么,朝廷是不是該論功行賞,重用他呢?不一定。
駱賓王回到長安后,起初做了長安武功縣的主簿,后來又轉為明堂縣主簿、長安主簿,主簿相當于如今的縣秘書。也就是說,駱賓王經過天南地北多年奔波,54歲回到中原,并沒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個九品芝麻官。
“十年不調為貧賤,百日屢遷隨倚伏,只為須求負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祿。”為了養家糊口,縱然懷才不遇,他也只得忍辱負重。
在此期間,遇朝廷選拔人才,吏部侍郎裴行儉想再次提攜駱賓王,就讓他提供一些詩文,以作考核推薦的依據。于是,駱賓王冷靜思考了漢代以來權勢貴族的興衰命運,寫下七言歌行長詩《帝京篇》。裴行儉看后贊不絕口,詩文很快在朝野傳頌,成一時絕唱,被譽為是盧照鄰《長安古意》的姊妹篇。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
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繡柱玉盤龍。
古來榮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難分。
始見田竇相移奪,俄聞衛霍有功勛。
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
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
在這篇長文中,駱賓王借漢代長安城的生活場面,以古喻今,寫出了王侯貴戚的豪奢習氣,中層社會的游宴生活,知識分子的失意與苦悶,既提出居安思危、榮華驕奢瞬息變的警示,又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從表現手法上看,七言間以三五言,長短句交錯,或振蕩其勢,或回旋其姿,鋪敘、抒情、議論各盡其妙,為唐代歌行體的創作打開了新的空間。這是駱賓王的又一大文學貢獻。
679年,駱賓王57歲終于時來運轉,老樹開花,得到提拔,由小小縣主簿一躍而為朝廷的侍御史(官階六品),這是他一輩子的最高職務。
侍御史又是一個什么官呢?主要負責糾舉百官,屬于朝廷的監察官。這是一份有權卻容易得罪人的工作。不過,倒是與駱賓王生性俠義正直、嫉惡如仇的品性相符。
那么,他能干好這份工作嗎?不到半年時間,駱賓王便被打入大牢,成了一名階下囚。
為什么?因為他太過認真負責,得罪了同僚;還多次上書提建議、指責時政,得罪了武則天,最后被誣陷入獄。罪名是他當主簿期間曾有貪污。其實,是因為他家里貧困,經縣令批準,提前預支了一年的俸祿。
在獄中,駱賓王為了自證清白,寫下《獄中詠蟬》,借秋蟬的高潔,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該詩與虞世南的《詠蟬》,李商隱的《蟬》詩一起被稱為唐代文壇的“詠蟬”詩三絕。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天近黃昏,秋蟬在牢房的西墻外不住地哀鳴,把我這個囚徒的愁緒帶到了遠方。這叫聲是如此的凄涼,好似有什么冤屈正向人哭述,不由得讓我生出陣陣寒傷。如今,我身陷囹圄,滿頭白發,哪里還經得住你這黑發般的蟬兒長吟哭泣,襲我心、侵我骨啊!我知道,此時窗外已是深秋時節,濃露打濕了你的翅膀,縱使你振動雙翅也難以高飛;我知道,窗外的西風是那樣地猛烈,你的叫聲再高,也會被淹沒在風中,這和我的處境又有什么區別?我知道,你這小小的東西清廉高潔,你喜歡在高枝上幽鳴,你只飲那天上的清露,你超凡脫俗。可是,有誰能相信你的高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為我這個無辜的人昭雪?
在獄中,他還寫下《螢火賦》,贊揚螢火蟲“處幽不昧,居照斯晦”的頑強生命力,歌頌“入暗室而不欺”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表達出“儻馀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然”的不屈意志。最后,他感嘆說:“我就如一只在暗夜里發著微光的螢火蟲,被瓦盆死死扣住,不能照人,只能自照,不知有誰能把那瓦盆拿開!”
在獄中,在每一個日日夜夜里,駱賓王都回想著自己坎坷不幸的一生,回想著江南老家義烏,回想著自己7歲詠鵝時的美好時光;回想著第二故鄉山東兗州,回想著早早病逝的父親,還有家中的老母。他一遍又一遍地想像著母親含辛茹苦、身老心酸的影子,禁不住發出最真切的呼喚:“親愛的媽媽,請原諒我這個不孝之子。我的老母親,您在家鄉還好嗎?”
此刻,駱賓王已經入獄快1年了,他還有重現天日的機會嗎?
也許是老天垂憐,一年后(680年),正好趕上朝廷改元,大赦天下,58歲的駱賓王被釋放出獄。不久,朝廷宣布,他被貶為臨海縣丞。
出獄后,駱賓王急忙奔回兗州家鄉,發現老母已經去世。他將母親的靈柩送還老家義烏后,又連寫《與親情書》兩篇,以答謝鄉人的恩情:
? ? ? “等我飄浪多年,回到家鄉,再打聽從前那些鄉鄰舊友,發現已物是人非。老人們多半死去,當初的青壯之人也成了老翁。真是青山依舊在、往事不堪回首啊!子侄們也多有凋零,實在是不能多想了,那樣只會徒增悲痛。”
安葬好母親后,駱賓王到浙江臨海赴任。然而,沒干幾年,他便辭官回家,世稱“駱臨海”。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于易水送人》是駱賓王路過河北易水時寫下的。“遙想當年,在易水河邊,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去刺殺秦王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歌,到變聲處,歌聲悲壯得好像讓頭發都根根上豎,把帽子都頂了起來。荊軻轉身離去,在場的人都悲涕不止。今天,那位勇士早已死去千年,但易河的水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涼悲冷啊!”
這首詩飽含了一種對現實的深刻感慨與一腔熱血無處可灑的苦悶,更有一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決絕之氣,它是不是預示著駱賓王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六、草檄討武(62歲)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朝政大權仍由武則天說了算。李顯的屁股還沒坐熱,55天后被廢,武則天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睿宗皇帝,卻不讓他問政,成了傀儡皇帝。武則天親自臨朝,重用武三思等娘家族人,排除異己,打擊宗室舊臣,清除不聽話的敵對勢力,權勢愈加滔天,朝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她要篡位稱帝,引起不滿。
? ? ? 684年4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以匡復唐室為名,公開討伐武則天。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世勣的孫子。李世勣本名徐世勣,早年投身瓦崗軍,是小說《隋唐演義》中徐茂公的原型,后隨李密降唐,扶助李淵打下大唐江山,因功勛卓著而受封“英國公”,并賜姓為李。
徐敬業因父親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后來,他被武則天貶為柳州司馬,心增大恨,故而舉兵。評書《薛剛反唐》說的就是這段歷史,薛剛的原型就是徐敬業。當時,呼應徐敬業義舉的代表人物有被武則天免官的徐敬猷,被降職為栝蒼令的唐之奇,被貶為黟縣令的杜求仁(宰相杜正倫的侄子)等。他們因為對武則天心生不滿,便以挽救恢復李顯的帝位為借口,共同起兵反武。
很快,62歲的駱賓王也投奔到徐敬業麾下,任藝文令(軍中文官,相當于參謀)。他寫下曠世奇文《討武曌檄》,檄文主要分三部分:
1、揭武后老底,列數她的殘暴,這是興起義兵的理由。說她出身低賤、亂了人倫、生性陰毒,想顛覆大唐江山,自己當皇帝(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結論:這樣的人,為人神所嫉恨,天地所不容,必須起兵討伐。
2、夸徐敬業威武,這是成就大事的前提。盛贊徐敬業作為唐室重臣的后代,敢于站出來伐武是正義之舉,合天意,順民心;然后又展示兵威,“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有這樣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什么敵人摧不跨,什么城池拿不下。
3、以倫理節義爭取人心,這是號召民心的條件。駱賓王搬出封建社會的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重點針對五種人發起號召:居朝的、在外守邊的、受封的、受重用的,尤其是受過先帝托孤的,不要猶豫,應該站到我們這邊。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先帝囑托的話還在耳邊,難道我們把應盡的忠義都忘了嗎?);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先帝墳頭的新土還沒有干,可當初受了托孤之命,答應輔助小皇帝的人都去了哪里?)。正面引導之后,又從反面說明厲害關系,如果還猶豫不決,等我們推翻武則天的偽政,你們就要倒霉啦!最后,發出“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高呼,號召天下人共同行動,一起討武,還大唐江山于李家。
檄文義正詞嚴、氣吞山河,極富煽動性。10多天,徐敬業就集結軍隊10多萬,震驚了全國。
檄文很快傳到了武則天手中,武后一開始若無其事,但聽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為之欽佩折服,問“這誰寫的,這么有才?”有人報是駱賓王。武后感慨地說:“如此大才之人,卻不能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失職啊!”連目空一切的武則天都不得不佩服駱賓王的才華。
? ? ? 鳳閣鸞臺宰相忙,此才竟令落蠻荒。
? ? ? 若將文字論知己,惟有當時武媚娘。
? ? ? 上面是清代一位名叫丘逢甲的人,幾百年后所賦的一首感慨詩。意思是說,武媚娘如知己一般,讀懂了檄文背后的力量,深悉駱賓王是一位大才。這就是駱賓王的影響力。
此刻,在風煙滾滾的戰場上,年過花甲的駱賓王登上揚州廣陵城樓,寫下《在軍登城樓》詩,詩中表現出他勇往直前的必勝信念和不成功則成仁的大無畏氣概。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此刻正是深秋的清晨,城高風急,江冷霧重,三軍紛列,殺氣騰騰,寒氣襲人滾滾而來。我相信,這支正義之師和當年武王伐紂一樣,是以有道伐無道,合天意、順民心。終有一天,我們會唱著凱歌,帶著勝利的喜悅,前歌后舞般進入都城長安。
很快,武則天派出30萬大軍前去鎮壓。40多天后,徐敬業兵敗被殺,余部從犯一律被處死。駱賓王下落不明,不知到了哪里。
他失蹤這一年,62歲。是死是活,沒有人知道。
《討武曌檄》,與漢末陳琳的《討曹瞞檄》,隋末李密的《討楊廣檄》,并稱三大傳世檄文。其中,《討武曌檄》位居第一,屬于一篇富有不朽藝術價值的名作。它既代表了駱賓王的最高文學成就,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與地位。這就是駱賓王的傳奇故事。
? ? ? 縱觀駱賓王的一生,少年落魄、中年不濟、晚年悲催、才高位低,壯志難酬,最后因一篇檄文亡命,實在是令人唏噓!但宦海不幸詩家幸,正是因為這些坎坷曲折、飽受磨難的人生經歷,成就了一代才子的文學聲望。
后來,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求駱賓王的詩文,編輯《駱賓王文集》10卷。中宗的這一做法,其實是變相給駱賓王平反。
七、千古傳說
看到此處,您也許還在惦記著一個問題:駱賓王后來到底怎么樣了?
有人說他在亂軍中被殺;也有人說他逃亡后隱居起來,直至90多歲終老;還有人說他出家做了和尚,宋之問曾經見過他。他到底去了哪里,至今是一個歷史之謎。
接下來,讓我們說一說駱賓王在靈隱寺出家為僧的傳說,以結束本文。
宋之問被貶后,有一天晚上,他來到杭州的靈隱寺。行至月下長廊,觸景生情,想寫一首詩。剛吟出開頭兩句“鷲[jiù]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后面就卡住了。
正在廊下徘徊,忽聞一個老和尚說:“天這么晚了,你還不睡覺,何必非要苦苦去吟那詩呢?”
? ? ? 宋之問說了自己苦惱,和尚笑著說:“我來續上一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你看如何?”頓時,宋之問茅塞大開,文如泉涌,當夜就完成了著名的《靈隱寺》詩:
鷲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云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
待入天臺寺,看余渡石橋。
從全詩看,老和尚的兩句最亮眼而且有韻味。第二天,宋之問覺得和尚不是一般人,再尋已不知去向。經打聽,方知他就是駱賓王。這就是后世流傳最廣的駱賓王落發為僧的傳說。
還有一種說法,駱賓王逃亡后隱居山林,直至終老,這也不是憑空來的。明代朱國禎《涌幢小品》卷六記載:明朝正德九年(1514),江蘇南通有一個姓曹的農民,在城北開荒,發現了題名為“唐駱賓王之墓”的石碑,故后人把駱賓王的墓設在了南通狼山。如果您有幸去南通旅行,不要忘了去參觀參觀。
在浙江臨海,還建有駱賓王祠。在義烏,有駱賓王故居,最后,讓我們以駱賓王祠前的一副對聯,向對這位才情高卓、名留史冊的剛直之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一抔之土未干,羽檄撼人心,
長留天地英雄氣。
四杰其名無忝,華章適時代,
不盡江河浩蕩流。
備注:
? ? ? 關于駱賓王的出生年份,因正史未記載,考證不一,初步有619年、623年、627年、630年、638年、640之說,本文取623年出生述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