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某名作家文中說過,他曾見到一幅畫,一個老人,柱著拐杖,慢慢向山下走,走向自己的墳墓。每每想及,總不寒而栗。雖然說人自出生便開始走向死亡,但正視起來還是有些難度。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寫的:
必有一天,我會聽見喊我回去。
那時您可以想像一個孩子,他玩累了可他還沒玩夠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頭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個老人,無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勞任怨。還可以想像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說“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又互相一次次說“時間已經不早了”,時間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了。
我說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說不好是想還是不想,還是無所謂。我說不好我是像那個孩子,還是像那個老人,還是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很可能是這樣:我同時是他們三個。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請允許我在一篇書評中大段引用其它作者的文章,但大道至簡,很多東西都有其相通之處,而不同國度、不同人生的作家作品之間有相通之處這事兒早已不足為奇。君不見,有一個專業便叫做比較文學。我想《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一書的作者拉姆?達斯當初如果有機會見到史鐵生,他們一定有許多話可說。 不信你看這部書的副標題便是:終有一天,你我都會步入荊棘之地。作者這種態度,同史鐵生的觀點又何其相似。
當然,這本書并不是《我與地壇》的姐妹篇,作者主要描述的是自己中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詳細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心態的轉變,對變老這件事的個人觀點。
作為當年暢銷書《活在當下》的作者,在此書中拉姆?達斯便反復告誡人們,不要執著于一些外在的、稍縱即逝的東西,而是要關注生命中永恒的東西——愛、美、智慧。
而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可以看做是《活在當下》的升級版。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時,就慢下來。作者還表示,傷害你的不是疼痛,而是對痛苦的恐懼。無論病痛有多深,但如何面對卻是由你來選擇。我們要做個旁觀者,而不是被疼痛左右。我們更應該轉變因病痛產生的觀念和態度,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痛苦。擺脫痛苦有兩種方法,觀察和接受。這話不假,以個人的所謂經驗看,當我把每天上班這事由咬牙忍受,為稻梁謀變成搜集寫作素材,觀察生活渠道時,一下子有如洗發水廣告中用了***洗發水以后,整個人都不同了。
雖然雞湯總告訴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你的心靈,這話聽著真的很濫,但在大環境無法變遷時,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這個了。這一點,二戰期間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了最好的證明。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位在印度靈修長達數十年的心理學者作者受東方文明的影響深刻,書中舉到的許多例子都令人想起中國文化,比如他在書中便給大家講了盲人摸象和塞翁失馬兩個故事,只不過在中國的塞翁失馬故事中侵略者是胡人,“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倍谧髡叩墓P下胡人變成了哥薩克,或者是這個故事傳到國外后產生的變異版。
朱光潛在其代表作《談美》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慢慢走,欣賞??!文名源于一個標語牌,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的主旨精神與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秒。作者在書的后記中說,希望借這本書探討人生,想方設法看清自己的后半生,適應人生這一轉折,滿足于安然老去??戳T全書,輕輕合上,默然回想,是的,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