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可能的讓類或者成員不被外接訪問
單一職責,高內聚低耦合,降低類被修改的風險;
-
類具有共有的靜態finnal數組域 或者返回這種數組域的方法,總是錯誤的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final List<String> list=new ArrayList<>(); }
這樣的代碼容易讓外界修改 list中的內容
兩種辦法- 增加一個共有的不可變列表 復制其中的內容
public class Test {
private static final List<String> list=new ArrayList<>();
public static final List<String> copys= Collections.copy(list,copys);
} - 增加一個公有的方法,返回他的clone;
- 增加一個共有的不可變列表 復制其中的內容
-
在公有類中 我們經常定義一個存儲數據的對象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ring a; public String b; }
堅持面向對象的思想 應該給與封裝get set方法
以便于后期需要想要改變內部表示時進行隔離好處是一旦需要更改,可以靈活的更改(內部重載或者更改實現),
壞處是增加了方法 在Android中有方法數限制
綜合方案:對于JavaBean內部,使用成員變量的時候,可以在內部直接訪問,外部訪問必須進過get set方法,這樣的話,因為是在內部訪問的,所以需要更改的時候很容易找到,同時也減少了不必要方法數/調用的開銷; -
不可變類如果進行多次變化,提供一個新的方法
String不可變,提供了一個配套的變化類StringBuilder,方便多次進行字符串拼接并且性能可靠;
-
不要為每一個get方法提供set方法,除非有很好的理由讓類變成可變類,否則就是不可變的類,
- 不可變類有很多優點,節省內存,線程安全省資源,但是有一個缺點,在特定情況下存在可能的性能問題(如String一直被+連接時生成大量的String對象,解決辦法是提供StringBuilder來構建更加多變的類)
-
如果類是可變的,也要盡量降低他的可變性,除非有非常強烈的理由把這個 方法/字段 變成非final的,否則每個方法/字段 都應該是final
-
復合優于繼承:應該用復合和轉發機制
- 復合轉發機制:A類中包含B類,調用A類的方法中,轉發調用B類方法,并且在中間插入某些操作
- 繼承:A類繼承B類,調用A類方法,轉發調用super,并且在中間插入某些操作(Activity生命周期方法全都是如此)
- 包裝類不適合與回調,因為回調對象提供的引用對象是其自身,并不是其包裝類,導致包裝類的方法失效....
- 只有當A真正的是B的子類的時候,才能使用繼承,B確實是A,否則 應該是復合的關系
-
要么為繼承設計,并提供詳細的說明文檔,要么就禁止繼承
好的API應該描述一個給定的方法做了什么工作
-
接口優于抽象類
現有的類很容易被擴展,實現新的接口,而單繼承特性讓它很難繼承抽象類
接口是提供擴展功能 的理想選擇
接口允許我們構建非層次性結構,可以讓兩者毫無關聯的在一起,如果用抽象類,隨著需求的增大,可能會導致更加臃腫,導致組合爆炸
接口雖然不允許有實現,但是可以給每一個導出的接口寫一個抽象的骨架實現,把接口和抽象類的優點結合起來(類似于上面的包裝類),接口負責定義類型,骨架類負責實現()
例如:各種Abstract開頭的類,比如AbstractList,AbstractMap實現了接口的一些通用方法,方便子類進行更好的編碼:
如果一個接口有多個方法是子類都共有的,可以編寫一個AbstractXXX骨架類,實現共有方法,子類便于更好的編碼;抽象類的修改比接口的修改容易的多,抽象類可以任意增加具體的實現方法而不用修改子類,接口不行,接口一旦被公開,想再增加方法需要更改所有的實現類,成本極高
-
接口只應該用于定義類型
- 常量接口(接口中只包含一些具體的常量字段,不包含抽象方法),是錯誤的(還記得V影院的BaseActivity實現的接口嗎 直接把常量都定義到一個接口里面去了)
- 靜態工具類可以代替常量接口,并且靜態導入讓使用更加方便
-
類層次優于標簽類
- 一種類負責實例化好幾種不同的對象(形狀類 實例化成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導致內部代碼臃腫,應該分成多個類分別實例化
- 用單個的類去區分功能,好過于用一個類去管理實例變化
-
用函數對象表示策略
實際上就是我們Android常用的匿名內部類,比如點擊事件等等,
回調機制, 抽象方法 -
優先考慮靜態成員類
- 四種嵌套類:靜態成員類,非靜態成員類,匿名類,局部類,后面三種都稱之為內部類
- 非靜態內部類存在一個this的外部類引用,
- 如果成員類不要求訪問外部實例,則始終加上static修飾符
總結:
- 編碼時刻遵循高內聚,低耦合,盡量減少外界對類的修改,并且對類的修改入口進行封裝(比如set,get),便于后期擴展
- 復合(組合)優于繼承,繼承破壞了封裝性和靈活性,并且使得類臃腫,如果非得用,可以用復合+轉發機制代替繼承;
- 接口優于抽象類,道理同上,如接口中有公共的實現方法,考慮編寫Abstract骨架類,讓子類更少的編寫代碼,復用邏輯;
- 類層次優于標簽類(類中根據各種條件去進行各種操作的類),用類去分層而不是用if-else邏輯(簡單工廠模式+類分層可以代替標簽類)
- 回調,抽象方法
- 內部類盡量加上static,比如View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