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都在冷靜,現(xiàn)在我要行動了。”
詩是黑夜的窗,是靈魂的衣裳,是曇花的開放,是年輕人號角的吹響。世界上從不缺少詩和遠方,可象牙塔欠了你一個船長,一個教你讀詩,做自己,活在當(dāng)下的良師。
影片的開始,新生典禮上,年輕的面孔齊聲:“Tradition,Honour,Displine,Excellence.”
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嗎?學(xué)校是巨大的工廠,把所有人切割方正,而社會是炙熱的熔爐,把方方正正的所有人,揉得圓融。無論你生來多么與眾不同,大多數(shù)的人都變成了蕓蕓眾生。
所以能遇到影片里John Keating 那樣的老師是多么幸運的事情。他教給他學(xué)生的,我們每個人,無論年輕與否,一樣受用。
第一課:Seize the day
Keating帶著他的學(xué)生去看那些畢業(yè)的已逝的前輩,他們的眼里也曾充滿渴望,他們的野心也曾無比膨脹,他們也曾想出人頭地,而他們中的某些人確實也大有作為。而此時的他們也都化為塵土,成為世界歷史的萬千之一。
他讓學(xué)生們貼著玻璃去聽前輩留給他們的規(guī)勸:“Carpe diem”。這是一首拉丁文詩中的句子,英文翻譯成了“Seize the day”,中文翻譯成了及時行樂。雖說古書中有“人生如白駒過隙,倘不及時行樂,則老大徒傷悲也”的說法,我仍覺得及時行樂帶著消極,不負責(zé)的情緒。還是英文的翻譯更妥帖,或者說“活在當(dāng)下”。
誰沒立過遙遙無期的Flag,就在你日夜的推脫和趕不上變化的計劃下成了年輕時的遺憾,成了要告訴后輩的忠言。你無需再去走什么彎路了,忠言多得如麻也無需贅言,你只需要抓住今天。
第二課:書和歷史并不全是真理
船長在導(dǎo)論課上下的第一道命令,是撕了詩的定義。人們敬畏書籍,敬畏博士,可船長卻說什么理性的分析,都是狗屁東西。詩就是詩本身,它表達自我,而不是供人分析。
錢鐘書的《圍城》里說:“不識字的人被識字的人騙,而識字的人被教科書騙。”如果你只會按部就班,你的所學(xué),除了考試一無是處。
而電影里也說:“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義?答案是:因為你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xù),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第三課:以詩社名譽起誓:做你自己
死亡詩社是Keating做學(xué)生時參加的組織,青年們在深夜聚在一起,讀詩,追女孩,徹夜長談。既是有讀不完的拜倫雪萊,便有道不完的愛,年輕和理想。老去的人都曾作過年輕的夢,而每時每刻,都有人正在年輕。
有了詩社,不會作假的靈魂才開始蠢蠢欲動。
于是,Neil鼓足勇氣去當(dāng)演員。我永遠忘不了他那時候眼里的光和唇邊的旋渦,還有他說的話“這是我人生首次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去tmd的醫(yī)學(xué)院,去tmd的孝順兒子,他只想做一回演員,演一回自己。
于是,Dalton才敢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寫了大膽的建議書。還在全校的批評會上,公然抗議。他說來電話了,是找發(fā)言的人(我想是教導(dǎo)主任的角色),而來電話的人是上帝,上帝說應(yīng)該讓女孩子們上學(xué)。(那段真的很好笑,Dalton很有勇氣。)
于是,班上的所有人都能大聲喊出那些心里的詩句,把昨天那個唯唯諾諾,左顧右盼的軀殼殺掉,變成他們自己。
第四課: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有一堂課,Keating帶著學(xué)生到了一塊空地上,找了三個學(xué)生出來齊步走,他們步調(diào)一致,而觀看的人喊的節(jié)拍也一致。這讓我感到不解,直到船長喊停,講了那一段話。“樹林里有兩條路,我會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那里有天壤之別。”
我才明白,我們的一生都在向人學(xué)習(xí),其實就是從眾。我們忘記了自己最初行走的模樣,我們身上滿是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的影子。一個人的時候要特別,在人群中更要特別。
第五課:你活在世間,而不是烏托邦
Neil到底還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無法在自我和至愛之間抉擇,于是他開槍自殺,這部片子也從此變成悲劇。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毀滅給人看。
自此,Neil倒下,朋友告密,詩社解散,Keating被“背叛”。所有人還是要活在體制里,還是要上枯燥的導(dǎo)論課,也許喜歡科研的人學(xué)了金融,而喜歡作詩的人做了律師。
這是現(xiàn)實,但你不要怕它。因為還有最后一課。
第六課:“站在講臺上”
Keating那么平靜的走進教室,又轉(zhuǎn)身離開。直到,一向膽小的Todd站在桌子上,喊住他“Caption, my caption!”那一瞬間,我哭得淚流滿面。
然后,那么多人一起站起來,那是我見過的最虔誠認真的致敬。船長雖然走了,可詩沒走,詩社名譽還在。一旦靈魂自由了,還怕什么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