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似水若煙 ? 圖 網絡
人很奇怪,隨著年齡喜歡與愛好的東西會慢慢地發生改變。或許當時不覺得,但回頭一望才會發現,哦,原來我真的不一樣。
因為喜歡朱亞文,便順道把幾年前想看的《紅高粱》也一并看了。
看的時候,我摒棄了電影版的鞏俐與姜文演的,全心全意看朱亞文與周訊的演繹。
我不覺得電視版會比電影版差,也不覺得新一代的演員就會不如老一輩。可能是源于本身我對這兩位演員的喜歡吧。
其實對莫言的作品我基本沒有看過,請原諒我的淺薄,特別是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后。但不得不說《紅高粱》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喜歡九兒這個角色,敢愛敢恨,敢做敢當,快意恩仇,絕不拖泥帶水。只要是對的事情,沒有九兒不敢做的;只要是做錯了,就沒有九兒不敢認的。
我喜歡她受了委屈卻依然可以眼含熱淚眼神堅定地說:“誰敢欺負我?”
我喜歡她對所謂名聲的反抗:“比名節更重要的是活著。”
我喜歡她當發現自己上當時,就算親爹哥哥也敢報復,不會被所謂的孝道與禮教所束縛;在面對親人的無禮取鬧與無恥要求時也懂得進退知道什么時候該給什么時候該狠,不會一味的愚忠愚孝。
但當在民族大義面前,她的格局便可以自動打開上升到有國才有家的境界。
格局打開的九兒只要是她想做的就一定能辦成;只要是她認為是對的就絕對沒有錯。
當日本來侵時,所有的個人得失都可以拋開,所有的內部矛盾都能夠化解,所有的親人之間多年恩怨都能放下,只因為日本人來了,國將危矣,個人恩怨算得了什么。
就像戀兒所說的:“我哪一樣不如你,相貌,年齡,家庭,陪他出生入死,對他全心全意,可為什么他只喜歡你就是不喜歡我呢?”那是因為你輸在格局上。
一個人格局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
當然我所說的成敗不是指是否功成名就,而是說一個人是否能慢慢地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
欺軟怕硬的叫沒骨氣;鋤強扶弱的是真英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叫自私,能從大局著想的叫大氣。
戀兒愛一個人是真的愛了,可這份愛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說到底她愛的是她自己,她從來不知道她愛的男人看重的是什么,也從來沒有從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只限于她的“愛”也只執著于這份“愛”至于愛到底是什么東西,她由始至終從不明白。就如她從來不明白也不理解她所愛的這個男人一樣。
我們回頭想想,那些讓你反感并且知道多說也無益的人是不是都是沒有自知之明之人?
余占鰲的成長離不開九兒的指引和張俊杰的陪伴。一個人的本性或者能決定他的命運,但在許多轉角與選擇的不同,卻往往與身邊的人有著莫大的關系。
《紅高粱》最讓人佩服之處在于你看戲的時候是對事不對人。
作者沒有帶著一種偏激或者個人的情緒去喜愛或者厭惡其中任何一個人角色。
這一點讓我想到曹雪芹的《紅樓夢》曹公要有多大的慈悲才能不對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恩怨看淡放下,原諒所有,心有慈悲,只是記錄。你看的時候會知道對錯,但不會對一個人從頭恨到尾,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從頭錯到尾。
好人有做錯事的時候,壞人有做好事的時候。沒有人天生就是壞蛋,也不會有人一出生便懂得慈悲。在對于錯之間,在得與失之中,我們都是這樣慢慢地成長,慢慢地領悟并且最終走向完成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
花脖子是土匪,但他對他的妹妹珍貴之極寵愛之極,在妹妹心中他是世上最好的人。
朱豪三不貪不占一心想當一個為高密做好事實事的父母官,但他也曾讓一百多人冤死;也曾間接害死了一個美麗善良富有正義感與信仰的女孩靈兒;把余占鰲一個不想當土匪的人逼上土匪這條路上。就算知錯也從不認錯的朱豪三,因為不肯低頭寧愿讓自己了女兒死在土匪手里也不肯妥協。可當日本來侵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后卻愿意用披麻戴孝跪著走來向余占鰲的娘上香認錯,只因個人的恩怨榮辱在國家存亡面前都可以放下。
你看的時候你會一會占在朱豪三這邊,一會站在余占鰲這邊。很奇怪,當花脖子與余占鰲兩股原來水火不融的土匪同仇敵愾對付官府朱豪三的時候,你會希望是土匪這邊勝。
當朱豪三顧全大局真心悔改認錯的時候,你完全會占在朱豪三這邊。
當單家大少奶奶在九兒生產的時候一心想九兒死,你會恨死了她;可當她后來歷經生死最后感悟后你卻可以完全不計前嫌。
當九兒生產的時候如果沒有戀兒的一心護主九兒死會死得不明不白,你看的時候會覺得幸好有戀兒這個丫頭。
可當戀兒因為個人愛恨而誆騙九兒女兒琪官給日本人當人質的時候你會覺得她又蠢又可恨,最后她明白自己的錯并且死在日本槍下的時候,你又對她也恨不起來了。
在太平日子里,在尋常煙火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個人的小我考慮,我們每個人的格局都差不多。但面對家庭與家族的利益,能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的就已經是高格局。當面對國家存亡時,能夠心存大義,一切從國家出發,放棄內部矛盾,便能看出一個人格局的真正高度了。
一件事,只論對錯,不含偏見;一個人,只看格局,不論成敗;一部作品,只是記錄,不添情緒。便很了不起。
秦海璐演的單家大少奶奶,當她為一己私利欲置九兒于死地而后快,九兒死里脫生,利用她最看重的名節也是一個女人最致命的弱點來陷害她。讓一個長相俊美善于與女人周旋的錢玉郞來勾引她,讓她心如螞蟻抓爬的那一幕,也是演得入木三分。
你看的時候會覺得解氣,但當看到她已經沒有面目茍活于世的時候,又會心生不忍。
名聲,是活給別人看的;而嘴,是長在別人身上的。當名節成了生活的約束人生的重擔,那這一輩子你將永遠活在負累里。對于所謂的名節,九兒可以不在乎,但她有自己的堅守與原則,有自己的堅持與固守。
與張家少爺相戀的時候,她是全心全意地對他;當她成了余占鰲的女人的時候,她一輩子都在為孩子他爹著想,一心扶他走正道。她不是為了名聲,而是認為這是她應該堅持并且固守的原則,她只管好自己并且做好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在乎別人的如何評說。
說到底,還是格局的大小高低。
周訊長得瘦弱,雖然每一次拍全身的時候,攝影師都會從低角度拍攝,以掩蓋周訊瘦小的個子怕壓不住這個角色精神的強大,可其實她本身自然有強大不可戰勝的氣場。她只是一個表情凝固,你便知道她已經抱定必死的決心;面對被日本人包圍的場景,她沒有說一句,輕輕一笑。有終于等到你們終于可以死有所值的勝利,有親人可以脫險的放心,有大義凜然欣然赴死的從容,盡在這美麗純潔又意味深長的一笑中。
其實促使我有話想說的是黃軒演的張俊杰。
剛開始看張俊杰的時候讓人想起《羋月傳》子歇,陽光儒雅,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后來在親情與愛情,道義與孝順,真相與現實的掙扎,讓人充滿了憐惜。
他只是站在那里,一個側影,一個眼神,便讓人悲傷得無以復加。
明明是一介書生,卻有膽魄去跟土匪要人;明明手無縛雞之力,卻敢與比自己強上何止十倍的情敵比武力;明明那么深著九兒,卻眼睜睜看著她與別的男人好上了;明明知道誰也說服不了,卻愿意為了信仰兩邊游說而無人信服。
看著最深愛人的誤解,面對父母的欺騙,兩邊都是他傷不得的至親至愛的人。
面對余占鰲的孔武有力,他決定以自己的最弱與面對他的最強,寧愿被打死,也不愿被羞辱。
面對朱豪三一心想滅土匪的偏激,他據理力爭,奮力反抗卻無濟于事。
面對余占鰲的一心反抗執意報仇的固執,他費盡心思曉以大義卻遭受排擠。
他在官與匪兩邊游說,只是想讓他們握手言和,可空有滿心理論滿腔正義卻如夸父追日一樣的不可完成。
當他站在那里,眼里是深深的悲哀,心中是無盡的酸楚,一腔熱血滿心正義卻無處施展無人肯信無事,在現實面前明明有心無力卻依然在拼命地想要力挽狂瀾的那種無能為力,讓人禁不住便眼淚掉了下來。
當靈兒無辜死去,他遠走他鄉兩年后歸來,站在靈兒的墳前,你便會覺得相比兩年前的懦弱天真與無奈,如今的他,眼里多了許多東西,有滄桑有肯定有把握有擔當。只是一個眼神,便足以讓人相信真的事隔兩年,而這兩年真的發生過許多事情,足以讓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
而這部作品的格局,從一開始一對青年男女的戀愛說起,到九兒嫁入單家大院后的豪門恩怨,再到余占鰲這個血性男子的步步成長,官與匪之間的斗爭,最后上升到民族大義。
對于個人恩怨可以放下,關系國家榮辱絕不退步。
不同與以往的抗日神劇,一味的血腥殘忍,而是從一開始日本的粉飾太平,村民的委曲求全,到后來事情的發展,小日本的掃蕩屠殺,從而讓人民清醒反抗。就算在偷襲的情況下,也是殺敵三十六,自損一百一。日本鬼子的大炮太厲害,我們最好的也只是三八大蓋。
最后一場,看的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特別是當那一首歌唱到:“九兒帶你去遠方”寬廣的高粱地長滿了紅高粱,九兒一個人在前面邊走邊唱,日本鬼子在后面慢慢包圍,她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保全了至親至愛的人,就算你拼命忍住,還是禁不住哭出聲來。
我在看開頭的時候便覺得自己有話要說,可這戲長,斷斷續續看的時間更長,許多當時的感受都無法一一表述。我只想說,有些戲,一開始你可能是因為名氣而看,可真正的好戲,卻會讓你看完不想再看其他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