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醞釀一篇簡書,今天恰逢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先來聊聊最近在聽的知識,冬吳同學會第二季第73節(jié):母愛的力量。講到了莫言和他的母親之間的故事。莫言的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大愛和親情。故事如下:
故事二:母親教會我什么是寬容和理解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么是寬容和理解。
? ? ? 是的,莫言的母親是一個有大愛的人,他沒有在兒子的心目中種下仇恨,在兒子有機會報復的時候他還幫助兒子化解了這種情緒,這個行為突破了一般人的常規(guī)作法,但是卻使莫言獲得解脫,不受仇恨牽絆,能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人,活的更加輕松和豁達。一個人一生的行為法則是受思維模式操控的,如果有一個狹隘的充滿仇恨的思維模式必將使未來的人生困難重重,處處不滿,就是常說的尷尬人總遇尷尬事兒。
上次將這個音頻和我的母親做了分享,在教育樂樂時就派上了用場。我的老母親活學活用,實在讓我佩服:昨天樂樂學校組織去采摘,他挖了一個大地瓜,據他形容,我們全家夠吃兩頓的。然后還沒有等他裝到袋子里,一個老太太帶著一個小孩把樂樂得地瓜拿走了,樂樂和同學去找她要,老人估計態(tài)度很惡劣,還不給樂樂。把樂樂給氣得呀。一放學就和姥姥說,昨天我到家提起來他還很生氣,槍呀,刀呀火箭 呀之類的都出來表達憤怒 了。
我聽說了之后,也一時不知道從何說起,擔心太佛系了,孩子以后會軟弱。正當我在腦海里翻箱倒柜的時候,姥姥說話了:樂樂,首先那個老人拿孩子的東西就不對,你去給她要很合理,她不給是她的不對,而且她還帶著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好。姥姥理解樂樂的心情,你不高興很正常,但是想到一些武力的方法就不對了,一個地瓜的事兒,到時候如果弄成動武的事兒了,有理也沒理了。樂樂很懂事了,雖然這么想,實際上還是控制住自己了。姥姥特別高興得是樂樂會拔那么大的地瓜了,那么大沒帶回來挺好的,帶回來那么沉姥姥還心疼呢。但是如果你沒有拔地瓜的能力,拿了別人的回來我才不高興呢,那叫不勞而獲。如果那個老人家非要拿走,那是因為她需要地瓜,就讓她拿走吧,因為你和媽媽還幫助甘肅的農民買扶貧蘋果呢,送人家一個地瓜也沒啥大不了的啦。她要就送給她了。樂樂每天大人也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兒,這樣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東西。這樣壞事兒就變好事兒了,這是一堂課,這個道理能想通了,樂樂就又成長了。
樂樂后來就由焦慮變得柔和了,情不自禁地親了姥姥臉上一口。我也挺佩服的,問老媽:你咋那么會說呢?姥姥說:跟莫言母親學習的呀,像套公式一樣套下來的,哈哈!
是的,我當時內心戲很多,害怕太佛系的說教會讓兒子軟弱,或者說教不當,他會留下心結,以后自己也成為一個拿別人地瓜的人,所以我也不知從何說起。 老媽的教育方法我真的覺得很合適。
觀念觀念,觀到形成的念頭,我們現(xiàn)在的言行和思維模式就是小時候的觀念形成的。有很多不良的溝通方法,我們需要自我識別到這種不良的溝通方法,然后有意識地擯棄這種溝通方法,再學習更有建設性的方法。
我們的童年遇到的人和事,可能在我們的心中種下了很多的偏見和偏執(zhí),對人有否定、輕視或者怨恨,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形成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在初中,在高中,在大學都在使用,而且感覺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復制,身邊總會出現(xiàn)同樣討厭的人,那并不是我們運氣不好,總遇到這樣的人,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就會把別人定義為這樣的人,所以要避免尷尬人總遇尷尬事兒情況,只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這像浴火重生一樣地過程,但是會豁然開朗,這個過程需要拔掉從小在我們心中種下的偏見和仇恨,理性地看待所遇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一定務必不要形成仇視性人格,能更豁達地看待周圍的事情,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動機和錯誤。人生不糾結,這個人才能活出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有精力去追求向往的東西。精力有限,不讓精力放在負面的事情和負面的情緒上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拔出自己內心的刺,更不要在孩子心中種下怨恨的種子。讓尷尬的事情在你這里能夠春風化雨般地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