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中十五焦點第539天分享(2020.1.31)
一位媽媽很苦惱,說自己的孩子今年13歲了,很膽小,遇到很簡單容易的事,也不愿意嘗試。而且遇到考試就緊張,學習也沒什么動力。媽媽說,男孩子這樣子,真讓她擔心以后孩子怎么辦。
心理解析:?
在分析孩子的心理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心理學名詞。
學習動力:推動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孩子學習的一種需求和期待。學習動機的激發,從心理學看,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習領域的在外表現。
自主性:? 就是自己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權利。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失去自主性,很多事都是父母說了算、父母決定的時候,孩子也會失去學習動力。
勝任感: 是孩子的自信心。認為“我能行”的內在心理印記。也就是說,當孩子認為他能行,他會就更愿意嘗試,哪怕是遇到困難,他也愿意。
從媽媽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做事不愿更多嘗試,學習沒有動力,用上面的心理學名詞解釋的話,就是孩子學習動機不足,沒有勝任感。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這個相信每一個帶過孩子的家長都會記得,因為他們還很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對很多事物充滿了探索的欲望。不管敢不敢,都要摸一摸,試一試。隨著年齡增加,1-3歲的孩子慢慢知道了很多東西是不能碰,不能摸的。是什么讓孩子有的依然勇敢的去嘗試,一些孩子遇到事情,會退縮呢?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對待孩子嘗試和探索的態度和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勝任感和自主性。
首先,請家長思考,在您和孩子的交流當中,是不是經常出現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這樣的對比中,孩子往往很難體驗到自己是好的或者自己能做到更好的積極感受,他被家長嘴巴里“別人家的孩子”打擊得更加信心全無,垂頭喪氣。
第二,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做錯事的時候,媽媽是給于鼓勵,放手讓孩子去做更多的嘗試,還是替孩子做呢?比如,五歲的孩子早上系鞋帶比較慢,媽媽是耐心等待,還是替孩子系鞋帶?有沒有經常把“笨死了”、“我就知道你做不好”的媽媽,給孩子一個負面的心理暗示:你不行。
媽媽這么做,當然是愛自己孩子的。只不過需要學習新的不同的愛孩子的方式。
媽媽怎么做,能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和勝任感,進而,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呢?
我們可以做的很簡單,從發現孩子的優點開始。請你嘗試著每天努力發現孩子的一個閃光點。把孩子從“我不行”的心理陰影中,轉向“原來我也可以啊”這個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上。
哪怕是“孩子,你今天賴床的時間比昨天短了五分鐘”,用一個積極的眼光,去看到孩子哪怕一丁點的進步,對于缺乏勝任感的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撐。長此以往,才能培養出有積極心理品質的孩子。那么,學習能力問題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第二呢,愛孩子,就是讓孩子多試錯,多嘗試。不給孩子貼“笨”、“懶”、“不行”的標簽。孩子要在試錯中成長,積累經驗。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沒有倒下。”這是德國的改革家馬丁路德的一句話。送給愛孩子的媽媽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