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提到:養一個孩子,我們可能花3年花6年,或許再久一點,如果錯過這個時間,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時間,還不一定能達到頭6年就培養的水準。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這個時間,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一生的,而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如何教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這是我們每個父母都在關心的問題。
臺灣前長庚兒童醫院園長林奏延聯合臺灣前長庚紀念醫院醫療團隊所著的《華人育兒百科》就0-6歲嬰幼兒的養育方法和醫療問題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全書包括300個常見的育兒問題、70種嬰幼兒常見疾病、24個促進親子關系和幼兒發育的小游戲,為父母提供了全方位的醫療與教養對策。
葉圣陶說:“教育的要點,是天逾養成兒童正確的精神和思想能力。”怎樣才能養成孩子正確的精神和思想能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
一、0到3歲是幼兒腦部發育的黃金期
研究顯示,從胚胎期到滿三歲的這段時間里,孩子的大腦發育最快,而多數外國醫學研究的結論也表明,促進嬰幼兒的早期發育,對孩子未來的神經發育也有積極的幫助。
1、三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寶寶出生時腦部就已擁有了1012個神經元,基本構造也都已成型,神經細胞數目也不再增加,大腦的發育主要是神經細胞的日趨成熟,與細胞間聯系網絡的建立。
神經學研究指出,三歲前是腦部細胞網絡形成最迅速的階段,新生兒腦細胞中有2500個神經突觸,到三歲時會增加到1.5萬個,而腦部重量也由出生時的400克增長近兩倍達到1.1千克。
由此可知,孩子未來的神經發育與腦部功能息息相關,但需要通過各種各樣合適的刺激,引起一連串大腦神經回路的活動再經過整理,才會成為日后可用的生活智慧。
2、充足營養保證腦部發育
出生后,寶寶需要每天攝取足量的各種營養,以促進身體器官與大腦的發育,其中與神經發育密切相關的營養,包括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ARA和DHA,對腦部和視覺發育非常重要,能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
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發育最快的時期,基礎代謝和肌肉活動消耗的熱量較高,對各種營養的要求都比成人多,飲食應以均衡營養為優先考慮。
3、從小給予感官動作刺激
大腦在三歲前有80%—90%已經發育完成,而三歲前的發育階段為感覺動作期,此時給予寶寶適當的活動刺激,對神經發育是很重要的。
神經醫學研究和幼兒教育專家一致指出,出生后寶寶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動作等不同的學習渠道來輸入多種感官與我自學信息,再將信息傳到大腦感覺中樞,從而讓大腦做出不同的反應及進行學習。
家長可在家中對孩子進行對不同感官知覺的訓練,為孩子提供各種早期的環境刺激,通過經常擁抱觸摸孩子,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對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感官提供刺激。
同時,也應盡量參與對孩子的照顧活動,讓寶寶的大腦不斷接收信息輸入,并不斷對其進行整合與修正,更需要鼓勵孩子在玩耍中加強各項動作與體育活動,為日后孩子適應家庭和學校環境以及各項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二、感覺統合是什么?
隨著社會的發展,感覺統合這個詞越多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是感覺統合呢?
功能正常的兒童大腦可以接收并整合環境中的感覺信息,通過整合作出適當的反應,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感覺統合。
環境中豐富的感覺信息包括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覺能接收到的信號。在統合過程中,大腦必須接收豐富多彩的感覺經驗,并進行反應與修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統合,使功能進一步提升與完善。
1、為什么感覺統合很重要?
從胎兒時期、出生到學齡前,大腦是處理感覺輸入的中心,在正常狀況下是個組織良好的系統,從出生到學齡前這段急速學習發展的時期,兒童通過各種感覺輸入來認識與學習,對自己身體的動作控制,和自己在動作中與周圍環境的對應與互動關系。
例如學習在活動空間中適當的對抗地心引力,在一處空間中進行相應幅度的肢體控制與活動,也要學習不同的大小、輕重、快慢、材質的感覺輸入代表的不同意義。
最后以大腦為中心,把這些感覺輸入與動作學習,通過大腦進行感覺與動作的統合,學習如何合適且有效的控制或適應環境,以應對環境中對活動的需求與要求,并在環境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扮演好適當的角色。例如在與同伴的游戲互動中做一個好玩伴,在學習中成為一個稱職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融洽。
2、什么是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的理論基礎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職能治療師埃爾斯博士首創,根據神經心理與發育理論發展而成的。
艾爾斯博士,利用此理論治療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并覺察有些智力正常的兒童也有動作笨拙或學習成績不佳的情況,最后她也觀察了包括自閉癥、學習障礙、多動、情緒困擾、行為異常等神經行為發育問題的兒童,發展出職能治療師,借以進行臨床治療的“感覺統合參考架構”。
3、改善感覺統合失調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什么?
總的來說,需要根據兒童不同年齡與個體能力來安排與選擇活動,可以分為:
(1)、大動作活動:跑跳、鉆爬、滑滑梯、蕩秋千、球類運動、跳繩、騎自行車等。
(2)、精細動作活動:搭積木、涂鴉、玩粘土、串珠等。
三、如何建立美好的親子關系?
有數據顯示,在一份近11萬中小學生參與的有關家庭關系的問卷調查中,其中“有溫暖的家”這個選項選擇比例高達90%,排在學生認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孩子們將“家庭”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反映了他們對溫暖家庭的期望。
《富爸爸,窮爸爸》中也寫道:“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中國城市親子調查的數據顯示: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僅30.32%的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全職父母的比例不到一成;73.13%的父母會因為工作原因取消與孩子的約定,67.75%的孩子兒童由老人照顧,獨立照顧孩子的父母僅占三分之一;而且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ipad為伴,僅五分之一的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 這組數據足以說明,父母在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中存在極大的問題。
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曾表示,好的教育只有在好的關系中才能實現。
和父母溝通良好的孩子,內心會一直篤信——爸爸媽媽會永遠無條件地支持著他,讓他會擁有“報憂”底氣、繼續前行的信念,擁有著一個美好、開闊的將來。
研究指出,當親子之間存在溫暖的情感關系時,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和教養都更容易成功,而擁有親密親子關系的孩子的情緒發育和人格發展較為穩定,學業成就也更高。
那怎樣才能建立美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可以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做:
1、生活照顧:提供孩子生活所需的照顧,關心孩子吃飽穿暖。
得到父母用心的照顧后,孩子會知道他是被愛而重要的。
2、身體接觸:母乳喂養是最好的開始,嬰兒不僅能從母親身上吸取乳汁,也能在母親懷中得到溫暖和安全感;嬰幼兒時期和父母同睡也有助于親密感的建立,而經常的深度擁抱則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3、肯定贊美:鼓勵、肯定、贊美孩子,是使孩子肯定自己、確認父母的愛,以及愿意持續努力的重要動力來源。經常告訴孩子父母有多愛他,多么高興有他這個孩子,多么欣賞他的種種特質和各種努力,對孩子而言這就是愛的表現。
4、美好時光:調查研究指出,孩子覺得最快樂的親子時光,是父母陪伴他們玩耍、閱讀和聊天的時候。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企圖用物質或游戲來打發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把陪伴孩子的時間安排到生活作息中,親子感情是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唯有付出陪伴沒有捷徑。
5、創造回憶:在重要的日子或關鍵的時刻,送孩子他想要的禮物或給孩子驚喜,這些特別的舉動對孩子而言意義非凡。另外,還可為孩子建立成長的記錄簿,用文字,照片,視頻等記錄并分享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很樂于知道,自己的成長是如何為家里帶來歡樂和希望的。
此外,親子關系是雙向的,不止父母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孩子也要學習表達對父母的愛,親子關系在彼此的努力和互動下才會越來越好,所以父母也可以教導孩子用上述方法表達對父母的愛。教導孩子主動承擔家務,主動擁抱父母,或幫父母按摩捶背,用言語或卡片表達對父母的感謝和愛意,為父母精心創造一些甜蜜時刻等,被孩子深愛的父母就會更有動力更愛孩子。
最后還要再次提醒,父母美好的夫妻關系是親密的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基礎,看見父母彼此珍惜和相愛時,孩子才能真正的學會愛。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一瞬間,你看到的孩子,也就看到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完善我們自己的過程。
有寶寶之后我就一直在想和我們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是什么?
我想最好的親子關系一定不是“教”與“被教”的關系,而是一起嘗試,一起犯錯,一起再嘗試,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
也許,最溫暖,最容易融洽的關系就是:我也是,我懂你。慢慢來,沒關系。一起努力,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