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是否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總會有人在關系中逃避關系,通俗點說就是他們內心始終渴望著能與一個人達到絕對親密的狀態,表面上卻拒人于千里之外。當然這不僅僅指戀愛關系,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之間。
在展開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詞:依戀模式(attachment),它指的是幼年與父母互動中會形成的一種情感上、心理上聯結的固定模式,這種模式會決定成年后與情侶的互動。
現代心理學通過研究,將成人的依戀模式分成了三類:
1.安全型(secure):如果父母常陪伴在旁,且總是及時給予孩子回應和關注,他們會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他們長大后,在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中既不擔心被拋棄,也喜歡親密的距離,與伴侶互相獨立又互相依賴。成人中,約60%認為自己是安全型。
2.焦慮-癡迷型(anxious-preoccupied):如果父母對孩子忽冷忽熱,孩子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和困惑,會總是擔心被拋棄,會非常依賴對方,長大后他們總是不確定對方是不是愛自己,懷疑另一半不愿像自己一樣渴望親密融合,但始終渴望著高度的親密融合。成人中,約20%認為自己是焦慮-癡迷型。
3.回避型(avoidant):如果父母離孩子很遙遠,不陪伴、不回應孩子,表現得很冷漠,孩子會形成回避型依戀模式,回避型的孩子成年后會有兩種表現:疏離型(低焦慮高回避)和恐懼型(高焦慮高回避)。高回避的特點是對親密關系感到不適,而高焦慮的特點是總是擔心被拋棄。成人中,約20%認為自己是回避型。
那什么是假性疏離呢?
假性疏離是依戀關系的一種,它的內核是絕對的癡迷型,外在表現是疏離型。直接表現就是看起來有多高冷(疏離:低焦慮高回避),內心就多癡迷(高焦慮低回避)。
不過假性疏離和恐懼型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恐懼型自身的想法會搖擺——他們既擔心被拋棄,但有時又覺得自己也不那么喜歡親密,對親密感到不適,時而想要依賴時而又渴望獨立。而假性疏離是不會不喜歡親密的,一切只是假裝。
假性疏離深層表現具體有以下幾點:
1.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羞恥感太深,所以對別人的要求很高。比如,他們期望這個對象能夠讀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2.因為對自身的“自戀損傷”(narcissistic injury)過度敏感,會扭曲中立的事實,解讀為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PS: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戀的部分,每個人也都需要健康的自戀。當一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的時候,被稱為“自戀損傷”。遭受自戀損傷時,人會感受到,自己現在的樣子是不被接納的、沒有價值的。)
3.當他們愛上一個人時,會給對方一系列測試,來試驗對方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癡迷對象,他們非常渴望對方能通過測試,和自己達成絕對的親密。但如果對方沒有通過小測試,他們就會產生極大的憤怒,并作出看似疏離的情緒和行動,比如:竭力表現出自己對對方沒有興趣的樣子,甚至內心說服自己“對方不過爾爾”。
依戀類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你要清楚你的本質是一個癡迷型,作為非安全依戀類型的一種,癡迷型的人最欠缺的是對親密關系的合理預期和客觀評估,所以在你感到暴怒之前,要明白對方不可能一步到位做到所有你滿意的一切,你需要改變的是去樹立對人性、對愛、對親密關系更客觀的認識,和更現實的期待。
——分割線——
剛看到一個熟知的例子,作為假性疏離者,張愛玲把這種特性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在張愛玲四歲時,父母離婚,母親遠走他國。父親的責罵毒打等行為,讓她本想靠近的心放棄了父愛。
在港大讀書時,她的老師佛朗士,給了她八百塊錢作為獎勵,張愛玲得到極大鼓舞,拿去給她母親黃素瓊看,她母親沒說什么,只叫她放在那里。
張愛玲惴惴然放下,離開,過兩天再來,聽說那錢已經被她母親在牌桌上輸掉了。甚至母親以為她是賣身給導師,母親的這種想法讓她自我厭棄。
很多成年后的糾葛,都是童年時的問題。當她想靠近時,父母卻都在否定她,遺棄她。至此,在她心里便落了一桿秤,父母的愛漸漸的失去份量,直到消失。
然后再用一輩子去尋找“父親”,又渴望成為像母親一樣的人。她不被看見,也不被愛。于是成了心理上的棄兒,棄兒有愛,更多的是疏離。
Reference:
Knowyourself.
Wikipedia.
Baidu Encyclopedia.
Dormitory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