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卷首寫著:“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大學時,老師講到《安娜·卡列尼娜》時,給予這本書極高的評價,同學們也有很多討論安娜悲劇性格成因的,直到最近我才看完這本書,從一開始我就在思考,從世俗意義上來說,安娜是一個背叛婚姻的不忠貞的女子,她拋棄了丈夫和孩子,對家庭不負責任,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不被大多數人認可的。但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安娜,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她是一個外貌優雅、氣質不凡的貴族少婦么,是因為她勇于掙破上層社會的桎梏,勇敢追求愛情嗎,可能每個人喜歡這部巨作的理由不盡相同。
有人說安娜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但是她的真誠和勇敢卻能打動人心,沃倫斯基在第一次遇見安娜事就發現她眼里壓抑著某種生氣,這次相遇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個鐵路工人臥軌自殺,沃倫斯基的慷慨解囊給安娜留下了極好的初印象,之后在吉蒂家的舞會加深了二人的好感,愛情來得太快,讓安娜感到害怕,她將回家的日程提前,沃倫斯基卻依然窮追不舍,要說二人的愛情之火之所以燃燒起來,首要原因是沃倫斯基的勇敢和執著。安娜固然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女子,但是傳統的貴族教育和長期壓抑情感的生活,使得她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還是選擇逃避,同時,還有對吉蒂的喜愛,使她不忍心去傷害這個善良無辜的姑娘。
沃倫斯基是一個年輕帥氣又仗義的軍官,幾乎符合所有少女擇偶的標準,女孩子都以和他在一起為榮,安娜同樣不能免俗,她也很快陷入了沃倫斯基的愛情,在大多數貴婦眼里,有一個情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面對丈夫的猜疑,安娜很勇敢地承認自己厭惡丈夫,愛著情人沃倫斯基。在情人和丈夫之間她態度明朗,在背叛后她苦惱著矛盾著,在垂死邊緣向丈夫懺悔,沃倫斯基在安娜病重時自殺未遂,死里逃生后的二人選擇私奔也是情理之中,死亡加深了他們的愛情。在拋棄家庭不顧一切私奔之后,愛情成了安娜生命中唯一的東西,但男子和女子的愛情還是不同的,男子要的是有尊嚴的愛情,基本大多數的男子都渴望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愛情在面對現實時,總會顯得有些不堪一擊。
物極必反是自然規律,安娜對沃倫斯基全心全意的愛情,成了一種束縛,沃倫斯基選擇疏離,一段感情中女人往往更敏感,會不斷放大一些瑣碎的小矛盾,會糾結于自己的付出。在感情上敢恨敢恨走極端的安娜,最終選擇臥軌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像一個飛蛾撲向愛情之火。列夫托爾斯泰有沒有想過留安娜一條性命,安娜可不可以不死,從安娜的性格特征來看,安娜不得不死,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往往比一個垂死的老人去世,更讓人惋惜,《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徹底的悲劇,悲劇使人深刻,這是另一層打動人的地方。
歸根結底,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是一個 “真”字,安娜的性格悲劇,卡列寧前后的心路歷程,吉蒂面對愛情的糾結與猶豫,列文對愛情的虔誠與執著,陶麗對待丈夫出軌后的忍氣吞聲等。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愛與恨、血與淚,正是這樣真摯的作品,打動了每一個閱讀者的心。不得不說列夫·托爾斯泰是一代文學巨匠,《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經典的文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