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1、為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對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和備案行為,《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已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辦公會討論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17年4月8日起施行。
2、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2017全球生活成本報告》顯示,新加坡、香港繼續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國內地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是上海,排第16位,比去年排名下跌5位;北京排名第47位,比去年下跌16位。
3、在互聯網融資趨冷的背景下,分享經濟平臺已成功吸引超千億元投資。專家表示,進一步發展分享經濟需要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創新監管方式。
保險:
1、頭兩月24家壽險公司萬能險降幅超七成 三上市險企市場份額提升2.7個百分點
3月22日下午,保監會披露前2個月保費數據,受業界關注的萬能險保費數據也隨之出爐。據梳理,前2個月壽險行業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以萬能險為主)同比下滑約60.68%,有24家壽險公司同比下滑超過70%。總體來看,有數據可對比的65家壽險公司中,37家公司萬能險保費同比負增長,行業萬能險保費下滑幅度明顯,此前保監會出臺的一系列監管措施效果明顯。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一些壽險公司萬能險保費大幅下滑,個別險企的現金流風險也受到監管部門關注。
2、銀保規模保費降幅超三成 期交保費增長神速
距離一季度結束還有1周的時間,一些銀郵代理機構加緊銷售保險,以期完成與壽險公司簽訂的首季銷售目標。記者獲悉,自去年保監會實施中短存續期新規以來,險企加速轉型期交,但由于存在長期期交產品銷售難度大等原因,“交3保6”、“交3保5”等短期期交產品成為一些中小險企近期在銀保熱推的產品。分析認為,保監會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限制后,“交3保6”這類偽期交保險成為一些此前銀保保費激進險企的“過渡期產品”,同業一些險企也依靠這類產品實現銀保期交保費迅速增長。
3、保險公司熱衷購地買樓 年內平安、國華合計花了近90億元
資產荒還在持續,地產仍舊是險資的熱門投資標的。近期梳理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平安、國華人壽、恒大人壽、渤海人壽4家險企合計約95億元投資地產領域,其中,中國平安與國華人壽共斥資89.27億元。另有數據顯示,境外不動產在保險資金境外資產配置中的比重仍有較大上升空間。日本壽險和財險業不動產投資占總投資資產分別為1.7%和3.4%,英國保險業的不動產投資占比長期高于5%,目前中國保險資金不動產資產的配置比例仍低于這一水平,僅占1%左右,距現行監管規定的30%上限仍有較大空間。
4、保監會正修訂健康險管理辦法 黃洪提出四點建議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0.6,處于基礎水平的低區位置,總體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巨大、前景廣闊。目前,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已經進行了諸多探索,如允許醫保卡個人賬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此外,保監會副主席黃洪透露:“保監會正在修訂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使商業健康保險始終健康有序、始終走在服務健康中國和新醫改的正確軌道上。”
5、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癥 健康險保費迅速增長
近期,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城市癌癥數據最新報告,該報告匯總了全國347家癌癥登記點的數據。數據顯示,全國每天約1萬人確診癌癥,肺癌為發病率、死亡率雙率第一。引人注意的,在患癌風險增加的同時,健康險保費也呈現迅速增長態勢。2016年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042.50億元,同比增長67.71%,占人身險業務的18.18%,同比上升3.38個百分點。
6、人身險企前兩月保費:去年翻倍 今年僅增0.46%
3月22日,保監會發布的今年1-2月的保費數據顯示,79家人身險公司總計規模保費1.19萬億元,同比近乎“持平”,增速僅為0.46%,增速大幅下滑。2015年1-2月,人身險公司規模保費為1.18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96.85%,接近翻倍。而在今年的1月份單月,人身險公司總計規模保費8514億元,同比增速為12.69%。
7、前兩月農業保險超速發展 保費同比增長近四成
根據保監會22日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1-2月,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535.27億元,同比增長9.38%。值得注意的是,在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80.20億元,同比增長4.32%;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6.65億元,同比增長37.98%。由此可見,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增幅遠高于行業整體水平。
8、中國平安去年凈利增15.1% 個人業務利潤占比65.4%
中國平安發布的2016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達7744.88億元,同比增長11.7%;凈利潤為723.68億元,同比增長11.0%。數據顯示,個人業務已經成為平安價值增長強勁的內生動力。截至2016年年底,個人壽險代理人隊伍規模超110萬人,較年初增長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