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辨別→感受→習性反應
佛陀發現不管表象如何,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連串前后不同,但相互關聯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是前一事件的結果,而且毫無間斷的連續下去。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連發生,表面上看來是連續不變的,是完全相同的一個人。但這只是表面的實相,不是最終的道理。我們或許可以給一條河取個固定的名字。但事實上它只是不斷流動的水,從未在河道中稍作停留。我們可能會視燭火為持續不變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細看就會了解,事實上,它只是燈芯燃燒的瞬間火焰,然后立刻就會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
同樣的道理,佛陀了悟道,人并不是已經成型的永恒不變的實體。兒只是時時刻刻不停流動的過程,沒有真正的眾生,只是不斷流動不斷形成的過程。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與人相處,彼此將對方或多或少視為既有的不變的本質。我們必須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實相,否則的話就完全無法過日子了,外在的實相是一種實相。但只是表面滴事項。就更深層而言,真正的石像是整個有生命無生命的宇宙,都處在一種持續的、變化狀態之中,不斷的升起又滅去。
佛陀檢查他的心,他發現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認識、辨別、感受以及習性反應。「認識」就是我們在身心所發生的現象和信息完全的接受,它只記載這些經驗的原始資料而不加以辨別名目或做價值判斷。而第二種心理運作過程「辨別」,它將第一個過程當中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并作出正面或者是負面的評價。接下來的部分是「感受」,事實上,每次接收到任何信息,感受立刻升起,它是一個訊號,表示某件事情正在發生。
只要不對信息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在前一步我們對輸入的資料予以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悅或者不愉悅,如果感受是愉悅的,我們就會期待這愉悅的體驗,能夠延長或者強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我們就一心想將它排除終止。結果就是心會升起喜歡或者厭惡的「習性反應」。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的耳朵運作正常,聽到了聲音,這就是認識的作用。當聲音被辨別出來是正面的或者是副面的語言時辨別就開始起作用了。緊接著是感受,如果是贊美之詞,哦!我們覺得太愉悅了,如果是粗言辱罵,我們就會升起不愉悅的感受。而最后習性反應易隨之而生,如果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就喜歡它,期待多得到一些贊美,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就討厭他想要終止辱罵。
這四種心理的運作過程,在接下來的每一瞬間都會發生,而且發生了非常迅速。以至于我們沒有辦法察覺正在發生的實相。只有當某種特定的習性反應一再重復的發生了好一段時間,形成明顯、強烈的心態時,我們才能夠在意識的層面覺察到它。
如果說心是由這四個部分組成的話,那么是其中哪一部分是苦升起的呢?在痛苦的形成過程當中,這四個過程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升起有關系,不過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認識」只是把我們接收經驗接收到那些原始的資料,「辨別」只是將資料加以歸類,「感受」展現出前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只是將輸入的信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開始升起「習性反應」就由被動變成喜愛和厭惡了,新的習性反應將帶動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想要從如此強烈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實。不要把苦當成是哲學概念,或者是一種信條,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實,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如此接受,并對苦和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學會了直接體認自己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步上離苦的正道。
但這并不是刻意的去控制我們的行為或者是壓抑自己。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你學會只是客觀地觀察。如果一個人生氣了卻想要隱藏他的憤怒,忍氣吞聲,那么沒錯,那就是壓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觀察憤怒,你會發現它自然而然就消失無蹤,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憤怒,你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