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睡前翻手機,看到蘇豆芽寫的一篇《我們更像一株植物,受過的每一個傷都有疤》。
講到和父母的關系這個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有話可說。
卡夫卡那封《給父親的信》看得讓人唏噓,他一生未婚,信中也提到了當時他兩次提出要結婚時父親的一些反應及語言等細節,那可以說他一生未婚某種程度上是由父親造成的也未可知。
關于原生家庭問題的文,也到處都是,比如什么《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是什么?孩子的婚姻質量!》,什么《生活在一個氣氛良好的家庭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等等。
把什么都歸罪到原生家庭的父母也不太公平,畢竟他們自己也是有原生家庭的各種傷痕的吧,更何況,再加上歷史的原因,可能往上推幾代,那些我們未曾謀面的父輩的祖輩,溫飽都成問題,甚至有的可能死于饑荒,“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些求生存的荒蠻年代談別的都是奢望。
所以喜歡蘇豆芽文中那幾句:“這一切讓我知道,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所謂原生家庭困境,所謂父母造成的心理陰影,它并不是哪一個父親或者母親的選擇。它是漫長的時間里許許多多個故事里的傷害的沉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改變,這叫做命運。”
2.
每個人一路走來,我們的源頭都有些給我們造成痛的點,很多時候并不是物質方面。
以前有一個同事,說她特別討厭不公平對待,說起來憤憤不平無法釋懷,追本溯源,大概是她奶奶對待她爸爸和叔叔方面存在不公。我并沒有此困擾,不公平待遇也不是我觸之而痛立馬炸毛的敏感點,比她就寬容平和得多,因為這方面沒有傷。
關于不公平待遇,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重男輕女這方面。兒子是拿來支撐一個家庭臉面的,是家庭的傳承,女兒以后是嫁人的,所以不用傾心付出,不為哥哥弟弟賺彩禮錢蓋房子就阿彌托福吧!但遺憾的是很多女孩對這點都不炸毛,因為基本不反抗吧。
在我家,我爸很少幫我媽做家務,因而此種類型的男生從來就不會出現在我的視線里,潛意識作為你的“保護神”已經直接給你把關篩選掉了。有的人可能家庭中有人愛喝酒,造成困擾,自己找男朋友也會對這方面很抵觸,進而提前規避。
有的人可能看到家族成員中一些性格方面的扭曲或毒素或總是心緒惡劣,就可能會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明朗坦蕩心胸和好性情比較注重。巴爾扎克那句:“他同許多真正堅強的人一樣脾氣溫和。”是我信奉的。有的可能父母彼此之間有過背叛不忠因而造成一些雞飛狗跳,就會對伴侶的忠實以及安全感有更高要求。
人總是有教訓的,誰愿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代經過不斷的生物選擇,剔除著,修正著,進化著,試圖使物種變得更好更幸福。
3.
有的人可能困頓于和母親的關系,有的人可能苦惱于和父親的相處。
就我個人而言,且不說父輩為子女創造的物質,以前有時會抱怨我爸,怪罪他對自己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后來時間長了會反過來為他找理由,這所有一切可能并不都是他的錯,可能是上輩原生家庭各種傷痛的累積,那些傷痛興許沒有人說出過,更沒有人分析過,但卻真實存在并一代代的傳遞著,不知到哪里會治愈,直到被治愈才會不再往下傳。那些年代大家不都活得很粗鄙粗暴粗糙原生態嗎,哪還有余力講究這些,哪堪深究,隨便深究不是歷史遺留問題大集合呢。
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有過父母吵架的經歷,恐懼,錯愕,抵觸,懷疑,解決不了然后冷漠逃避,進而成了一筆說不清道不明的陳年舊賬和往年積怨,隨著時間流逝,靠著自己一點一點治愈。學校并沒有這樣一堂教我們如何過得更幸福的課,心理咨詢在我們身邊遠未成氣候。并沒有什么科學規范的方法來使我們更客觀面對內心甚至自己都沒意識的傷,很多人都還連自己都沒有認識就結了婚,生了孩子,以為這樣就解決了人生大事?以為這樣就有了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大家從來只追求一種“看上去很美”的生活。這跟古代的"沖喜“之說又有什么區別呢,難道結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自己的一堆問題也就成了一筆糊涂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然后自己也成了原生父母,以后自己的孩子十多年后談論這個問題,又該會怎樣評判你給Ta創設的原生家庭呢?“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有些功課早晚要補上,問題從不會自己自動解決。更不用說那些很多農村不到20歲就結婚生娃的人。
美劇《情婦 Mistress》中,主角之一薩凡納陷入情感困境,去看心理醫生,醫生給她的辦法是去很久不聯系的父親那里尋找答案,從跟父親的關系中尋找解決自己面對男性時的一些困惑,然后她就去了父親那里。
所以那些跟我傾訴說不會跟異性相處,在情感方面浮浮沉沉,一次一次在表面“條件匹配”的相親中失敗告終,以致心灰意冷說甚至可以接受跟不愛的人結婚的朋友,除了可能有中意識之毒被洗腦太深的原因之外,是否深層次自我分析反省下跟父親或者家庭男性成員關系呢?
父母那一代可以說時代原因,他們并沒有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多時候仍是在辛苦為子女創造物質條件,不懂精神,只關心你是否吃飽穿暖工作婚姻,溝通也就止于此,深層次些的并不能互相理解,況且很多父母跟子女并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坐標系,接觸的環境及人差距甚遠。
而現在的年代已大不同。
4.
很多問題隨著時間已經石沉大海,對錯是非都淹沒在時間長河里,包括一些答案,來不及去找尋。但是有時問題并不會憑空消失,可能還存在意識里,遺留著一些痛楚的記憶,在我們追求幸福的路上,像一顆鞋子里的小石子一樣一直磨礪著。
那些找不到答案的困惑,需要我們自己去慢慢救贖。
只希望在我們自己的生活里,在我們今后,有無下一代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氛圍和成熟的兩性關系,健康,輕松,舒適,有愛,互相支持,鼓勵,認可,體諒,給人力量讓生活更好,切不可彼此消耗。
每個人因為切膚之痛,也會從原生家庭以及父輩的婚姻模式中得到一些領悟,以期自己能規避。
從我的原生家庭中,我知道想改變一個人太難,除非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不試圖去改變誰,接受他現有的樣子,不要他為我做出改變;我學到溝通以及如果有問題平和溝通找到解決問題途徑的重要性,就像陳奕迅那首Shall we talk:
陪我講
陪我講出我們最后何以生疏
誰怕講
誰極悲得過孤獨探戈
難得可以同座
何以要忌諱赤裸
如果心聲真有療效
誰怕暴露更多
你別怕我
無法講
除非彼此已失去了能力觸摸
Home, sweet home.
家庭應該是安靜的、平和的、包容的、美好的,只希望少一些彼此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