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度仔媽咪.
01
媽咪有一個朋友,一日,媽咪與朋友聊到小孩的教育問題。這時,朋友講的一個小故事很觸動媽咪:
朋友有一個兒子讀五年級,平日里是個比較乖巧的男孩子,不會像其他的男孩子一樣調皮搗蛋外加無法無天,父母無法管教。相反,他是一個特別貼心的兒子,有時候還會幫媽媽洗碗拖地啥的,總之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而且長著一張娃娃臉,白皙的皮膚讓很多媽媽都羨慕不已,為什么咱家閨女的皮膚沒這么好?哈哈!
有一天,朋友的兒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顯得特別的煩躁,雖然坐在書桌旁,可是一看就坐立不安。
朋友很了解自己的兒子,她明白,孩子一定是情緒不好了。
于是,朋友就對兒子說:“兒子,媽媽今天沒有出去運動,你陪媽媽出去走走,好嗎?”
兒子一聽,馬上就從座位上下來,陪著媽媽下樓了。說是陪媽媽,其實孩子在樓下與其他的小朋友玩得特別嗨!媽媽也很滿足,因為她的目的達到了。她的目的不是真正要孩子陪,而是幫助孩子釋放自己的內心。
一小時的玩耍后,孩子大汗淋漓,心情大好!媽媽看著很高興,回到家后,洗個澡繼續做作業,這時候效率特別高,因為內心的煩躁情緒不見了,換來的是內心的平靜。
02
這位媽媽的智慧之處在于,碰到孩子的情緒不好的時候,沒有刨根問底,而是選擇了幫助孩子簡化自己的內心。
這與《簡單父母經》里的觀點不謀而合:
家長的幫助并不是要“修好”什么,而是提供一個充滿愛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好令他們煩惱的事情。
為什么說朋友是一個智慧的媽媽?因為這種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特別的難。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孩子內心特別煩躁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是在逃避做作業的痛苦,殊不知很多時候,我們大人也會有這樣情緒不好的時候。
孩子特別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媽媽們總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數落他們。比如,你為什么打游戲的時候不煩躁,彈琴的時候就煩躁了?
試問,誰在打游戲的時候煩躁了,你會嗎?煩躁就不打了,對嗎?
所以,媽媽們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而只是一味地想當然。
媽咪也是這樣的媽媽,總是還沒“發現”孩子情緒問題,直接劈頭蓋臉就罵過去了。
有一次,兒子在彈琴,彈著彈著就出現了不愿彈的情緒。邊彈邊對媽咪說,“媽媽,我的作業做不完了。”
意思是他現在不想彈了,媽咪一聽,想也沒想就說,“那你剛剛為什么還看那么久的動畫片?你現在知道作業寫不完了,為什么一回家不直接彈琴,而要先看動畫片,還看那么久?”
媽咪說這話明顯是帶著情緒的,因為兒子那天放學比以往要晚,可是他依然先吃水果看動畫片,等到要彈琴的時候才發現時間不夠了。媽咪哪會妥協啊,現在不彈,今天就錯過彈琴的機會了。
可是媽咪沒有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當孩子情緒不佳時,非但沒有簡化孩子的內心,反而使他的內心越來越復雜。為什么?因為聽完媽咪的嘮叨,孩子的內心更焦慮了。
“當你的孩子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 ? ? ——《簡單父母經》
其實,媽咪當時僅僅需要做的只有兩個字——理解。
雖然彈琴是每天的必修課,孩子需要按時完成。可是,假如,我說的是假如,孩子生病了,作為媽媽的你還會讓孩子堅持上學嗎?因為上學是必修課啊!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休息一天再去上學,對嗎?
情緒不佳就如同孩子的內心生病了,當孩子表現得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們首先要及時發現,然后讓孩子“休息”一會,也就是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放松。
比如,彈琴,孩子擔心作業做不完,已經對彈琴不感興趣了,再強迫他坐在鋼琴旁已經沒有意義了,這時候媽媽只需要說,那你先去做作業吧,而不是像媽咪一樣,數落一通。效果肯定是不好的!(經驗之談,哈哈!)
“簡化,就是把孩子們所需要的輕松環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他們真正的自我、屬于他們的世界聯系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救出去。” ——《簡單父母經》
育兒路上不孤單,至此,《簡單父母經》里我最喜歡的三個觀點都分享完了:
第一個觀點,選擇越多,為什么孩子的專注力越差?
第二個觀點,簡化孩子的環境,告別做焦慮父母?
第三個觀點,簡化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情緒得到釋放。
度仔媽咪,育兒,每天分享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