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是中國的第一名校。原來在我的生活中它只是一個名稱而已,而現在聽到這個名字,我就會覺得無比的親切,并不是因為它的名氣,而是因為女兒在這所大學讀書,我和它有了緊密的聯系。
我沒有上過大學,所以清華大學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而模糊的。這次和女兒一起來清華報到,近距離感受清華園的人文風景,才真正體會到清華的風景魅力和他令人震撼的內涵。
學校誕生于1911年,依托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原來只是在清華園的范圍之內,隨著不斷的擴建才有今天的規模,清華園也是皇家園林,所以他的布局和規模也是大氣而優美的。再由于他的留美預備學校背景,所以他的教育是偏于西化的,這樣也才有陳寅洛這樣的國學大師,能夠用多種語言講授知識。中西合璧是清華執中華教育之牛耳的一個重要原因。
女兒的學院位置在清華園的中心位置,風景秀麗。既有小橋流水又有垂柳依依的荷花池,而門前和大禮堂共享一片綠地,更使人心曠神怡。這個荷花池就是朱自清先生寫荷塘月色的那一個,荷塘之美已被大師表現的淋漓盡致,親身感受自是別有一番風情。如今的京城可以說是寸土寸金,繁華中這一片怡然自得之所,學習之余漫步其中想也是神仙之選。
荷塘之畔就是工字廳,現如今是校長辦公的地方,這是一個大的四合院,外表低調而含蓄不像那些高大的辦公樓,而身在其中,那種古樸端莊的結構,定會使人心曠神怡。
再過去不遠就是近春園,近春園原為清咸豐皇帝做皇子時的舊居,原為康熙皇帝的熙春園的中心地帶,屬于“圓明五園”之一,現屬于清華園的一部分,這里亭臺樓閣的模樣依稀可見當日的格局,確有幾分皇家園林的風采,私家園林要的是緊湊有幾分模樣即可,而皇家園林則是要幾分真山真水的模樣,而這僅是皇子的別院。
女兒所在的學院人員不是很多,上課之余也有一個三人的辦公室,辦公室在一幢百年的保護建筑中,雖然建筑有些年頭,端莊之余看不出老舊,內部進行了簡單改造,雖然只有四層,也裝上了電梯,這樣方便一些老教授的上下。走廊里都鋪著厚厚的地毯,走廊盡頭的木扶手樓梯欄桿,盤旋而下,這樣如今很少的配置,才讓人感受到老建筑的魅力。
空閑時,女兒帶我們參觀了清華博物館。清華博物館是一棟高大的西式建筑,確實給人一種博大的感覺。里邊展出的展品很合我的口味,清華大師的書信和簡介,梅貽琦,梁啟超,朱自清,這些中華的泰斗人物如今看了,感覺也有幾分親切。這里有瓷器,建筑模型,書法展覽,看到那些四合院的模型,還有那些斗拱結構的模型,近距離的看全景深深為中華的傳統工藝,精巧的布局所折服。還有一個特展,這是只針對學生免費的,學生家長也要憑票參觀,展出的是莫奈得畫展,雖然我不太理解大師的創作,但近距離感受下,也算一飽眼福吧。
走在清華校園里,感受是緊張而有序,是安靜。沒有流氣的學生,雖然校園里也算是車來車往,自行車,汽車,但不嘈雜。將近20個食堂分布在校園各處,中午時分食堂的人很多,飯菜很可口,種類也很豐富。傍晚的運動場跑步的人很多,無體育不清華,并不只是說說而已。
由于時間的原因,并沒有走遍清華校園,我看到的只是一鱗片爪,但是兩天的時間也足以感受這里西式建筑的高大和中式建筑的含蓄,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風景。無論在哪里我感覺都是國之重器,那種含而不露而你能切實感受到的威嚴。國家的投資,校友的贊助,清華自有產業,這些足以維護無論哪方面的權威位置,同時也深深為成為這里的一員,而感到榮幸,能來到這里除了幸運,還有那些無數個為之努力的不眠之夜吧!祝福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