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乒乓球小天才福原愛,她從小到大的參賽過程中,都有過邊哭邊打球的經歷。
我們四五歲的小朋友,被爸媽送去“興趣班”訓練時,也有不少是邊哭邊訓練,看著讓人心疼。
孩子哭的時候,他的父母會怎么做?
讓孩子放棄,還是鼓勵他一邊擦眼淚,一邊把今天該做的訓練完成?
那些能夠掌握一個本領,做成一件事的孩子,無一不是堅持到最后了。
是什么動力讓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有一句古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從長遠看,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打算,父母“狠狠心”讓孩子吃下這苦頭。
人的本性是不想吃苦的,孩童純真無邪,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孩子為什么一邊哭一邊繼續了呢?
因為父母站在旁邊看著他,期待著他,他雖然小,也知道怎么做讓父母高興。
在心理學上這叫“延遲滿足”,是自律的四原則之一。
----來自《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通俗說,就是家里長輩常常提點的那句話,“先吃苦,后享福。”
是什么讓我們選擇自律,選擇延遲滿足呢?
是愛!
唯有愛能讓人積極主動地去吃苦,去直面人生的難題。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無私、最純粹、最能貼近愛的本質。
可是,孩子有本能,有本性,會反抗,會撒嬌裝可憐,會撒潑耍賴,他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
父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正如愛的定義中所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會幫助孩子自我完善,也會促進自己心智成熟。
父母也要成長起來,找到“對付”自己孩子的辦法。
成年之前,父母長輩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大,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能管的越來越少。
更多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有不少人在讀書時、上班時動力十足,十分有干勁,下了班回到家,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若是一生平順,衣食無憂地平淡過一生,這是天賜的福氣。
可是,生活是不可控的,也許一個“意外”就改變了平順的人生軌跡,逼迫你去拼搏奮斗。
格力董姐的愿望是做個教師,丈夫去世后,36歲南下做了一名銷售人員,從此走向了不一樣的人生路。
“負責任、忠于事實和保持平衡”是《少有人走的路》中自律的另外三個原則,
這是成年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游戲規則,這是更主動的選擇,也更艱難。
堅持還是放棄?你至少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承擔更大責任的人,注定會活得比較辛苦,需要堅持的時候更多。
自律需要付出努力,愛需要由行動來證明,忠于事實,這是正確卻艱難的事。
如果你覺得累了,你可能正在走上坡路,正在付出努力。
如果你不想堅持了,也許讀一本書,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放空自己,做出下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