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們被教育:人類社會面臨能源短缺、全球變暖、人口數量超出地球承載力極限的問題。
20年后,我們驚奇地發現:石油資源儲量愈加豐富,地球迎來小冰河期,東亞國家人口增長乏力阻礙經濟發展。
眾口一詞的社會共識,未必能經受時間的檢驗。
在經濟方面,我們也有許多共識: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政府投資可以拉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儲蓄妨礙貨幣循環、降低消費;適度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有利于經濟發展,而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則會導致經濟崩潰·····
”世界如此喧囂,真相何其稀少。”
若要探尋真相,我們需要學習經濟學知識,而《小島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撥開云霧。本書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小島上發生的故事,一個個原本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就蘊藏在這些簡單有趣的故事中。
生活在小島上的艾伯、貝克和查理,原本徒手抓魚,每日所得僅夠溫飽。有一天,艾伯編織了一張漁網,捕魚效率提高了一倍。于是,島上的產出增加,消費的東西變多,經濟也就增長了。
很明顯,經濟增長的原因是艾伯編織的漁網提高了捕魚效率,而不是消費變多。“經濟增長的原因是找到了生產人類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個經濟體最后變得多么強大,這個原因是不會改變的。”
生產力提高了的艾伯,擁有了儲蓄(魚),他面臨五種選擇:1、把儲蓄存起來;2、把儲蓄消費掉;3、把儲蓄借出去;4、用儲蓄投資;5、混合使用上述方式。艾伯選擇把魚借出去,貝克和查理也有機會擁有自己的漁網,小島上的經濟增長翻番了。
財富是分等級的,這個事實并不公平。于是,就有一種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本家靠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獲取利潤,資本家與工人處于對立面。而實際上,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們為他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他們是相互合作,社會整體受益。
如果貝克和查理只找艾伯借魚消費,而不是編織漁網,艾伯可以選擇拒絕貸款,規避未來的風險。“消費貸款如果不能提高產能的話,這筆貸款無論是對貸款人還是借款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
然而,現實中,遇到經濟收縮的可能,“擴大信貸”就成為政府的經濟刺激首選項,而貸款人的財務狀況被視為次要因素,社會整體的儲蓄就會被浪費。
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島上的儲蓄迅速增加,艾伯、貝克和查理很快又建了一個巨型捕魚器。現在,他們有時間去做其他工作了,如制作沖浪板、服裝、手推車等。
“儲蓄創造了資本,而資本使生產擴大成為可能,所以儲蓄起來的一美元對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要大于消耗掉的一美元。”
小島的美好生活吸引了許多移民,生產率提高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反過來,更多的人又促進了更加多樣化的經濟。社會分工、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率,島上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下降。
“持續下降的價格還會鼓勵島民儲蓄,因為它們知道現在的魚將來會更有價值。盡管聽起來可能有些瘋狂,不過省一條確實等于賺一條。這樣一來,人們就更愿意儲蓄,也就有更多資本可用于貸款、資本投資、生產,最終帶來更多消費。”小島上的經濟由此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小島經濟學》從常識出發,給我們講明白了一些基本道理:經濟增長源自生產力的提高,而非消費;儲蓄是危機時的保障,也是擴大生產的資本;相較于政府規定利率、干預借貸,風險自擔的市場借貸方式更能優化資源配置;物價下跌是生產率提高的結果,并不會危害經濟......
在現實生活中,政府卻偏愛凱恩斯主義,因為它允許政府在經濟不景氣時,通過擴大貨幣供給和財政赤字等手段干預市場、平緩經濟波動。同時,逃避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危機來臨時,一個強勢有為政府的承諾——不加稅、不縮減政府服務、無痛苦解決經濟危機,也更容易贏得民心。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各國政府滿腔熱情要做點兒好事:啟動印鈔機,降低利率,刺激貸款;干預儲蓄的借貸方式(強制金融機構給無還款能力的個人或企業貸款);啟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供就業崗位;設立最低薪資法增加低端工人的薪資······
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低利率會刺激借貸、抑制儲蓄,儲戶受損。同時,低利率會向借款人傳達錯誤的信號——經濟狀況良好、投資可行,若蕭條繼續,則此投資很難成功。強制向無還款能力的人貸款,會把金融機構至于風險之中。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時,才有效果。反之,這些項目就是在浪費資源并阻礙經濟增長。”而政府對于公共設施和服務的壟斷幾乎必然會造成效率低下和貪污腐敗。
沒有哪個雇主愿意虧錢雇傭員工。設立最低薪資法規,則會使得低技能員工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就業這件事就好比爬梯子,如果沒有機會踏上第一級梯檔,那些低薪資的員工也就無法獲得繼續向上攀爬所需的技能了。”
······
經濟自有其運行規律,政府并非萬能,人為干預,會扼殺了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給未來經濟埋下巨大的隱患。
《小島經濟學》講述的道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人員優化”的公司愈來愈多,政府也在積極應對:去杠桿政策改弦更張為穩杠桿,信貸資金猛增;引導金融機構的貸款向民企和小微企業傾斜;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凱恩斯主義在中國已被運用到極致。
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一直是中國經濟的病灶,然而,我們一遇涉及自身的經濟事件,"政府該管一管"的呼聲就再次高昂,限購、限貸、限售之風又盛。政府角色,在主導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之間搖擺不定。
誠如書中所言,“我們渴望消除經濟緊縮帶來的痛苦,但是我們忘記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如果政府有責任消除一切苦痛,那么就沒有人是自由的。無法自由地失敗,也就是無法自由地成功。”
陣痛的手術與持久的麻醉,你會選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