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寶今天中考結束,下個學期就該上高中了。我最近工作忙,也沒太管他考試的事,畢竟中考和高考量級還是差得遠,估計三年之后的6月份,我也要緊張一下了。
高考分數最近出來了,考生們進入填志愿階段。胡小寶雖然還沒到時候,但未雨綢繆嘛,我也思考了一下。如果有了大致的方向,未來三年我會試著去引導他。
說到填報志愿,大家首先想到的一般是專業,其次是學校,但我首先考慮的卻是城市。當然有個前提啊,如果孩子有非常明確的興趣點,就是瞄準了某個學校的某個專業,那真是非常非常好,相信他(她)未來的人生都會非常踏實,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就完全不用考慮了。但這樣的孩子極少見,多數人在18歲的時候都是懵懂的,要在未來的人生中逐漸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這就是我首先考慮城市的原因,你要尋找未來人生的道路,那么面前的資源和機會越多當然就越好。從目前情況以及未來的趨勢看,中心城市匯聚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你要學習,最好的師資都聚集在大城市,你要工作,最好的企業都聚集在大城市,就算文化休閑,大城市也有著無與倫比的資源優勢。所以填志愿第一個定位,就是在一線和準一線城市,這個不要猶豫。
現在公認的一線城市是北上廣深,其中深圳未來的發展潛力最大,但可惜沒有太好的大學,所以就高考來說不列入城市名單。但廣州深圳很近,在廣州讀書,未來愿意去深圳工作也挺好。
接下來要推薦的是南京、杭州。在未來的區域發展戰略中,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江三角洲是無可置疑的經濟領頭雁,這兩個區域現在已經是發達國家的水平,未來必將趕超歐美發達水平,廣州深圳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是長三角的核心城市,其實蘇州經濟是超過南京的,但要說到高校,那南京還是要更好。
然后是成都和武漢。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獨占西南地區魁首,其中成都的產業布局和高校質量會更好。武漢和鄭州屬于中部經濟帶的核心城市,但鄭州的高校比起武漢來說就差太多了。
再然后是西安,這是西北經濟圈的核心城市,高校質量在全國來說也是很好的。從以上城市看,要說高校質量,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是第一陣營,杭州、西安、成都算第二陣營。要說區域優勢,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是第一陣營,成渝經濟圈和中部經濟帶是第二陣營,西北經濟圈是第三陣營。
城市大致就是這樣。接下來是專業和學校,這兩個誰先誰后我也沒有定論,不過總的來說感覺專業的選擇更值得重視。學校有統一的排名,能上清華北大那是造化,爭取能上985,然后是211,所以對學校來說可研究的不多。
專業之所以更值得重視,因為它關系到未來的趨勢。如果你選擇的是一個夕陽專業,未來肯定會很難,如果選中了未來的賽道,發展自然就更順利。
判斷夕陽朝陽不容易,但我覺得有一種相對更穩妥的選擇,就是基礎性的學科,不管夕陽朝陽,都離不了這些基礎性學科,比如數學、物理、化學,這是永遠不過時的學科,學這種專業,往哪里轉型都會很有基礎。再比如數據、電子、材料,這是基本工程,你可能現在看不準那些是朝陽產業,但任何朝陽產業都離不開這幾門學問。
文史哲可能被大家視為冷門,因為未來就業成問題,確實是這樣。但如果家庭條件較好,孩子又有興趣,文史哲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專業,它們與數理化一樣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基礎的學問。
如果要說的更具體,我個人認為清潔能源、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會是較為確定的朝陽方向。從傳統來看,法律、金融、外語是很熱門的志愿,我就是學法律專業的,現在從事金融行業,但從人工智能的發展看,這幾個方向被取代的概率比較大,當然不可能完全被取代,高端崗位應該沒問題,但問題是金字塔底部如果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了(現在已經開始),新人進去怎么發展呢?
以上的思考主要是趨勢性的,對今年填志愿的學生不見得很有用,但對于未來的高考學生還是有參考價值的。既要學好課堂知識,也要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然后從以上的趨勢中尋找未來大學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