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現(xiàn)代媒體的發(fā)達,年輕人更喜歡影視、短視頻、真人秀、綜藝、流行歌曲等新生藝術,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越來越疏遠和陌生,知道的人越來越少。然戲曲是歷經千百年沉淀下來的藝術,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大瑰寶,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揚。
? ? 中國古代戲劇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劇和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
? ? 戲劇是綜合性藝術。中國古代戲曲,既是案頭的文本,包括劇本的情節(jié)、結構、關目、宮調、曲牌、文辭、聲韻等方面;又是場上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臺布景、音樂伴奏等。可以說是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藝術。
? ? 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好多的劇種和劇目漸漸消亡和遺失。現(xiàn)在比較知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五十多個劇種。其中,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
? ? 現(xiàn)代戲劇主要指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其中,話劇是主體。
? ? 戲曲從萌芽到成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國戲曲被稱為“晚熟”的藝術。它發(fā)端于先秦兩漢,醞釀于唐,形成于宋,興盛于元,演變于明清。
? ? 也就是說,直到宋元之際的雜劇的興盛,古代戲曲才算真正成熟。今天,傳統(tǒng)戲曲仍然是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為大家?guī)頍o窮樂趣。昆曲,更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類藝術殿堂的珍寶。
一、古代戲曲的起源
? ? 戲曲在古代文學園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了各個時代最杰出的文學體裁和成就。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的黃金時代,但中國古代戲曲的萌芽、生長、繁榮,歷經了漫長的歷史。
? ? 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大致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從上古社會的巫術表演、西周末年的俳優(yōu)滑稽表演、西漢百戲中的角抵戲,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和表演日漸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另一條是民間歌舞的發(fā)展,如漢魏隋唐的代面、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戲,為戲曲的宮調、曲牌、聲韻的豐富和成熟提供了借鑒。
? ? 追溯戲曲的起源,不得不說說“優(yōu)孟衣冠”這個典故。優(yōu)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是著名的演雜戲的人,與當時的楚相孫叔敖相識。孫叔敖生前為官清廉,沒有積攢下財產。他去世前叮囑兒子,他離世后家里若遇到困難,就去找優(yōu)孟幫忙。孫叔敖去世后,一家生活貧困,兒子靠打柴為生。
? ? 一天,孫叔敖的兒子路遇優(yōu)孟,將自己的生活狀況告訴了他。優(yōu)孟按照孫叔敖生前的模樣裝扮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孫叔敖生前的模樣和言談舉止簡直一模一樣了。
? ? 優(yōu)孟去見楚莊王。楚王看到和孫叔敖有著同樣相貌和才干的人,非常驚訝和欣喜,請他來做宰相。優(yōu)孟說,我要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過了幾天,優(yōu)孟答復楚王說,我的妻子說了,不能做楚相。楚王問何因,優(yōu)孟說,你沒看見孫叔敖的先例嗎?生前為楚國做了那么多事情,死后兒子卻靠打柴為生,能有什么好處呢?楚莊王大受感動,給了孫叔敖的兒子許多封地,讓一家人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這個“優(yōu)孟衣冠”的典故,可以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裝扮表演的藝術形式。
? ? 中國戲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的巫覡和雜耍表演,但直到宋代的南戲,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chuàng)作。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曲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xié)狀元》。
? ? 元代時,雜劇大放異彩,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明代的昆曲經過發(fā)展,得到士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chuàng)作劇本,不斷修正曲譜,完善昆曲的戲劇理論,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
? ? 到晚明和清代,昆曲得到皇室宮廷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是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為民間大眾所喜愛,則稱“花”。在清代還形成了“花雅之爭”。這種局面,正是戲曲繁榮的有力證明。
二、元雜劇
? ? 元代是戲曲繁榮興盛的時期。元代戲曲主要分為雜劇和南戲兩大類。
? ? 元雜劇繼承了宋金雜劇、諸宮調等表演藝術,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南戲起源于溫州等東南沿海一帶,又叫“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宋元南戲的成就最高的是《琵琶記》。南戲在元代前期,較為薄弱,還不能與雜劇一爭高下,所以元代最高成就的戲曲是元雜劇。
? ? 元雜劇有完整的藝術形式,劇本主要由唱曲、賓白和表演三部分組成。在體制上,元雜劇以“折”為單位,一本通常為四折,個別也有五到六折的。每本在折前或兩折之間,還加有一場或兩場戲,用來介紹人物、情節(jié)等,稱為“楔子”。此外,每本在結尾時有一對或兩對對子,稱為“題目正名”,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 ? 在音樂上,元雜劇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折戲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子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順序也比較固定。元雜劇用北曲演唱,樂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樂,風格豪放激越。
? ? 在角色設置上,元雜劇角色分為三大類:末、旦、凈。一本戲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戲稱為“末本戲”,由正旦演唱的戲稱為“旦本戲”。元雜劇中用“科范”來規(guī)定動作表情或指示舞臺效果,簡稱“科”。
? ? 南戲的體制,以“出”為單位,一般一部戲有幾十出,規(guī)模宏大,能夠演出曲折的故事,善于講述家庭和愛情故事,較少歷史、公案之作。一般由“副末開場”,介紹劇情大意。音樂一般用南方的音樂。演唱不限于一人,有獨唱、對唱、合唱、輪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提示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的,稱作“介”。
? ? 元末明初,南戲出現(xiàn)了《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人稱“四大本”、“四大記”。由于南戲發(fā)展到元末,形式上已經比較成熟、穩(wěn)定,形成了新的戲曲形式:傳奇。“荊、劉、拜、殺”實際上是早期的傳奇作品,所以又合稱“四大傳奇”。
? ? 在元代近百年的時間里,北雜劇創(chuàng)作風靡全國,作家云起,涌現(xiàn)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戲曲作家和演員,劇本成千上萬。著名的劇作家有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等。關漢卿是元代最偉大的戲曲作家,他的重要作品有《竇娥冤》、《單刀會》、《望江亭》、《救風塵》等幾十部。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 ? 元雜劇的四大悲劇: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 ?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 ? 王實甫創(chuàng)作的《西廂記》,被稱為“天下奪魁”,代表著元代戲曲的最高成就。
? ? 紀君祥的代表作《趙氏孤兒》,很早就被伏爾泰等人翻譯到歐洲,使得中國戲曲享譽世界。
三、明清傳奇
? ? 明清傳奇為古代戲曲鑄就了第二個高峰。戲曲到明清兩代,分為雜劇和傳奇兩大類。雜劇雖然還有人寫作與演出,如著名作家徐渭的“四聲猿”(《雌木蘭》、《女駙馬》、《狂鼓史》、《玉禪師》),但已走過了它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最繁盛的是傳奇。
? ? 明清傳奇與宋元南戲一脈相承。《琵琶記》被稱為“傳奇之祖”,它的結構形式和藝術風格,奠定了明清傳奇的基本樣式。
? ? 明清傳奇雜糅薈萃了宋元南戲和雜劇的精華,成為明清時期主要的戲曲體裁。明清傳奇一直延續(xù)到清中葉乾隆后期,才逐漸衰微,之后代之以地方戲的興起。
? ? 傳奇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是在明萬歷以后,名家輩出、佳作紛呈,出現(xiàn)了被稱為“明代三大傳奇”的《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還有戲曲大家湯顯祖的杰作《牡丹亭》。除《牡丹亭》外,湯顯祖還有《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
? ? 由于戲曲文學、音樂的不同,明代劇壇出現(xiàn)了不同的派別,如昆山派、臨川派和吳江派等,著名劇作家有李開先、張鳳翼、周朝俊、呂天成、孟稱舜、馮夢龍等。圍繞《牡丹亭》的改編等問題,湯顯祖與沈璟等人展開了有關戲曲理論方面的激烈爭論,被稱為“湯沈之爭”。
? ? 到清初更是出現(xiàn)了聲名赫赫的“南洪北孔”兩位巨星。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被稱為清代戲曲的“雙璧”。
? ? 明中期由顧堅、魏良輔等藝人對四大聲腔(海鹽、余姚、弋陽、昆山)的昆山腔做了改革,被稱為“水磨調”,低回婉轉,悅耳動聽。文人按曲填詞,昆腔風靡大江南北,成為明后期以后主要的唱腔。
? ? 到清朝乾隆、嘉慶時期,昆曲進入宮廷,脫離人民大眾,社會上主流戲曲逐漸被弋陽腔、秦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地方戲所取代,這就是所謂的“雅部”與“花部”之爭。
? ? 現(xiàn)代京劇就是以二黃調為主,吸收了其他地方戲曲聲腔而形成的新劇種,至今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
? ? 明末清初的李漁,著有《閑情偶寄》,全書8部,前3部都是戲曲理論,有關于戲曲創(chuàng)作、表演等的精彩論述。
四、戲曲與小說
? ? 古代戲曲和小說的關系尤為親密,互相借鑒和滲透,也吸收了詩、詞、文以及民間歌舞、說唱技藝的成果。
? ? 在內容上,古代戲曲很多都取材于唐宋傳奇和各種筆記小說。如,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中有三部作品直接取材于唐人小說,《紫釵記》取自《霍小玉傳》,《邯鄲記》取自沈即濟的《枕中記》,《南柯記》取自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
? ? 反之,戲曲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有影響。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小說,就是在民間話本及劇本的形式上完善而來的。在小說出現(xiàn)前,戲曲舞臺上就有大量的“三國戲”、“水滸戲”以及“取經戲”上演,它們直接推動了長篇小說的誕生。
? ? 在藝術形式上,可以說是小說中有戲曲,戲曲中有小說。李漁就把小說看作是無聲的戲曲,并將自己的小說集定名為《無聲戲》。
五、四大古典名劇簡介
? ?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洪昇的《長生殿》被稱為“四大古典名劇”。
(一)《西廂記》
? ?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元代著名雜劇家王實甫撰。成書大約在元貞、大德年間。
? ? 王實甫曾任陜西縣令、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后來由于他不滿當時官場風氣,憤而辭官,專心雜劇創(chuàng)作。
? ? 《西廂記》男女主角是張君瑞和崔鶯鶯。書中無不體現(xiàn)出素樸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詞華艷優(yōu)美,富于詩意,是我國古典戲曲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愿望,成為后世大量文學作品的主題。
? ? 《西廂記》成就卓著,影響巨大,廣為流傳。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清朝金圣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紅樓夢》中,也提到過此書。
? ? 《西廂記》取材于唐代元稹的《鶯鶯傳》,脫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 ? 故事說的是,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亂兵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年崔鶯鶯芳齡十九,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 ? 張生,西洛人,本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店小二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香火院,景致很美,過者無不瞻仰。于是張生前往普救寺欣賞美景,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鶯鶯小姐與紅娘。
? ? 遇到崔鶯鶯,張生一見傾心,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她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住進西廂房。
? ? 張生從和尚那里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崔鶯鶯,她對張生漸生愛慕之情。
? ?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眾人束手無策。危急之中,老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
? ? 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tǒng)領十萬大軍,鎮(zhèn)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wěn)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信給杜確,讓他派兵援救。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孫飛虎。
? ?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張生和鶯鶯都痛苦不堪。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 ? 自那日聽琴之后,張生多日不見鶯鶯,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崔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崔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因急與小姐相見,便翻墻而入。鶯鶯見他翻墻而入,怪他行為下流,發(fā)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fā)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 ?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含糊,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出。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是老夫人言而不信。
? ?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要娶鶯鶯,必須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 ?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wèi)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崔鶯鶯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在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
(二)《牡丹亭》
? ? 《牡丹亭》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取材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
? ? 明代雜劇家呂天成評《牡丹亭》:“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 ? 明代戲曲理論家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 ? 故事說的是,杜麗娘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一日,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卻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
? ? 數(shù)日后,杜麗娘到后花園踏春歸來,困乏后倒頭睡在了床上。恍惚中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
? ? 杜麗娘尋夢來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生憂悶。漸漸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后藥石無治竟然死去了。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后花園梅樹下,并修成“梅花庵”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
? ? 杜麗娘死后,游魂來到地府,判官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姻親之事,便準許她回返人間。
? ?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染風寒,臥病住進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說出實情,二人偷偷掘開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還魂重生,樣貌如初。兩人成了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
? ? 考完后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怎么可能現(xiàn)在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fā)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 ? 正在審訊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來到杜府,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并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讓父女、夫妻都相認。
(三)《桃花扇》
? ?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孔尚任,是他歷經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佳作。
? ? 《桃花扇》是一部表現(xiàn)亡國之痛的歷史劇。作者“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將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悲歡離合,同南明弘光朝的興亡有機結合在一起,悲劇的結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傳統(tǒng)模式,男女之情與興亡之感都得到了升華。
? ? 清人劉中柱《桃花扇題辭》說:
“一部傳奇,描寫五十年前遺事,君臣將相,兒女友朋,無不人人活現(xiàn),遂成天地間最有關系文章。往昔之湯臨川,近今之李笠翁,皆非敵手。奇而真,趣而正,諧而雅,麗而清,密而淡,詞家能事畢矣。前后作者,未有盛于此本,可為名世一寶。”
? ? 清人沈默《桃花扇題辭》說:
“《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大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正為兒女細事作也。大凡傳奇皆主意于風月,而起波于軍兵離亂;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遷變,而借波折于侯李。讀者不可錯會,以致目迷于賓中之賓,主中之主。山人胸中,有一段極大感慨;適然而遇侯李之事,又適然而逢蘇柳之輩;是以奇奇幻幻,撰出全冊,當在野史之列,不應作戲曲觀。”
? ? 近代梁啟超《小說叢話》說:“但以結構之精嚴,文藻之壯麗,寄托之遙深論之,竊謂孔云亭《桃花扇》冠絕千古矣!”
? ? 故事說的是,明思宗崇禎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落第未歸,寄居熒愁湖畔,經好友楊龍友介紹結識李香君,兩人情好日密。訂婚之日,侯方域贈李香君一把題詩扇為信物。
? ? 當時隱居南京的魏忠賢余黨阮大鋮,為復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頭拈據,遂重金置辦妝奩,以籠絡侯方域,意欲緩和與復社的關系,被李香君所不齒,義形于色,退回妝奩,阮大鋮因此懷恨在心。
? ?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權亂政,排擠東林、復社士子。時鎮(zhèn)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寫信勸阻,卻被阮大鋮誣陷為暗通叛軍,侯方域為避禍只身逃往揚州,投奔督師史可法。
? ? 阮大鋮等逼迫李香君嫁給漕撫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濺定情詩扇。楊龍友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圖,這就是桃花扇的來歷。
? ? 阮大鋮與馬士英在賞心亭為弘光小朝廷選妓,被李香君破口痛罵,但仍被選入宮中教戲。李香君托蘇昆生將桃花扇帶給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視,卻被阮大鋮逮捕入獄。
? ? ?清軍渡江,弘光朝廷覆滅,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獄,避難棲霞山,在白云庵與李香君相遇,在張道士點醒之下,二人雙雙出家。
(四)《長生殿》
? ?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chuàng)作的傳奇。清朝皇宮內常演此劇。北京的聚和班、內聚班等班社都以演此劇而聞名。《長生殿》其中的片段被各種劇種改編,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就是改編自《長生殿》。
? ? 清人梁廷柟《曲話》中說:“錢塘洪昉思升撰《長生殿》,為千百年來曲中巨擘。以絕好題目,作絕大文章,學人、才人,一齊俯首。”
? ? 清朝學者朱彝尊說:“海內詩家洪玉父,禁中樂府柳屯田。”
? ? 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人但知其《長生殿》曲本與《牡丹亭》并傳,而不知其詩才在湯若士(湯顯祖)之上。”
? ? 故事說的是,唐玄宗自登基后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漸漸志滿意得,耽于聲色,下旨選美。才貌雙全的楊玉環(huán)被選中,冊封為貴妃,享盡榮寵,她的哥哥楊國忠被封為右相,三個姐妹也都被冊封為夫人。其中虢國夫人不施脂粉,淡雅美麗,被唐玄宗寵幸。
? ? 一日,唐玄宗私召梅妃,楊貴妃醋意大發(fā),口不擇言,惹惱了唐玄宗。唐玄宗憤而讓高力士送她回娘家,之后卻又十分后悔。高力士將此事告知楊貴妃。楊貴妃將自己的一縷頭發(fā)剪下來,托高力士送給唐玄宗。
? ? 唐玄宗見到頭發(fā),非常感動,連夜將楊貴妃接回宮中,兩人冰釋前嫌,于七夕之夜在長生殿立誓,永不分離。此后,楊貴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為了她,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還千里迢迢從海南運來新鮮荔枝給她吃。兩人終日玩樂,唐玄宗也無心政事,導致朝政荒蕪。
? ? 這段時期,安祿山通過賄賂楊國忠,得到唐玄宗的重用,被任命為范陽節(jié)度使。他招兵買馬,積蓄力量,終于起兵謀反。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長安。
? ? 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些大臣慌忙逃離,走到馬嵬坡時發(fā)生兵變。唐玄宗在將士們的逼迫下處死了楊國忠,并賜楊貴妃自盡。后來,安祿山叛軍被大將郭子儀擊敗,唐玄宗重返長安,日夜思念楊貴妃,還讓人為她招魂,最終打動了上天,到天上與楊貴妃重逢,兩人長相廝守,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