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下
【原典179】
【先生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薄?/b>
【譯文】
先生說:“人如果掌握了這良知的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良知以覺察,都自然就消融了,真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p>
【原典180】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發盡精蘊,看來這里再去不得?!?/b>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薄?/b>
【譯文】
歐陽崇一說:“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闡釋得如此淋漓盡致,在這個問題上實在已經沒有再深入的余地了?!?/p>
王陽明批評他:“你不要說得太輕易了!再下半年功夫,看看如何?再用一年功夫,又如何?功夫越久,越覺得不同,不要輕易講這樣的話!”
【原典181】
【先生問:“九川于‘致知’之說體驗如何?”
九川曰:“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個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b>
先生曰:“可知是體來與聽講不同。我初與講時,知爾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b>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圣傳之秘,見到一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薄?/b>
【譯文】
先生問:“九川對‘致知’之說體會得怎么樣?”
九川回答說:“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操持時常常不能恰到好處,現在可以了?!?/p>
先生說:“這你就知道,自己篤行體會得來的,和聽講得來的是不一樣的。我剛跟你講的時候,知道你也是稀里糊涂,沒有得到個中滋味。這其中的要妙,你再往下體會,越到深處,每一天感受都不一樣,是沒有止境的?!?/p>
又說:“這‘致知’兩個字,真是千古圣傳之秘,能認識到這一層,就算百世之后,再有圣人復出,也不會有疑問?!?/p>
【原典182】
【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處,門人已說是泄天機。先生‘致知’之說,莫亦泄天機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為后人掩匿,我發明耳,何故說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甚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與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b>
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譯文】
九川問到:“程頤先生說:‘體用一原,顯微無間’時,他的門生都說他泄露了天機。那先生您的‘致知’之說,莫不是泄露了更多天機了?”
先生說:“圣人已經指給大家看了,只是被后人掩蓋了,我把它重新說清楚而已,談何泄露?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人們自己不在意罷了。但是,如果給那些不去切實下功夫的人說,他們對此肯定十分輕視,對彼此都沒有益處。給那些求上進,下篤行功夫,卻又不得要領的人說呢,一提就起,一撕就開,如決江河,沛然有力,勢不可擋!”
又說:“知道了才知道自己本來無所謂知道,覺悟了才知道自己本來無所謂覺悟。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良知便會淪陷、埋沒?!?/p>
【原典183】
【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b>
后又戒九川云:“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薄?/b>
【譯文】
先生說:“對朋友,應當少一些批評指責,多一些勸導鼓勵為好!”
后來又告誡九川說:“和朋友討論學問,應該委屈謙卑,寬以待人。”
【原典184】
【九川臥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
對曰:“功夫甚難?!?/b>
先生曰:“??旎畋闶枪Ψ颉!薄?/b>
【譯文】
九川臥病贛州。
先生問:“生病這個事物也很難格?。∧愀竦迷趺礃??”
九川說:“這功夫可不好下呀!”
先生說:“時常保持快活,便是功夫?!?/p>
【心得】
良知本自具有,只是被私欲蒙蔽,格去私欲便是圣人。
致良知是功夫,不是理論,需時時用功,才會日日新,又日新。
?
?
參考資料:《傳習錄集評·梁啟超點?!罚ň胖莩霭嫔纾ⅰ秱髁曚洝罚ㄖ袊媹蟪霭嫔纾秱髁曚洠髀c六年刻板)》
m??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