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追《人民的名義》,看到達康書記跟妻子離婚那一集,我一直思考,為什么事業成功的達康書記,偏偏輸了婚姻。
表面上來看,是達康書記對妻子和女兒關心甚少,夫妻感情不和,分居了八年,最終離婚。但實際上,達康書記辦事雷厲風行,是一個極其有政治抱負的人,為了人民一心撲在了GDP上,在家也是動不動就談“黨性”。而他的妻子歐陽菁,上班時間去做美容,甚至出逃之前,都要刷卡購物。
一個整天煲韓劇幻想愛情的中年女人,一個作風嚴厲的老干部,兩個三觀在打架的人,又如何能長久在一起呢?
還有澳洲的一檔叫做《Married at first sight》(《一眼定終身》)的真人秀節目最近也很火 。一些對自主戀愛不再抱希望的男男女女,由心理學家牽線搭橋,在不知道另一半的姓名樣貌職業家庭背景時,于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舉行婚禮,許下誓言,與子攜手,走入已婚生活,他們婚后近2個月的生活,以直播的形式,在電視上播出。
這個“冒盡一生風險”的節目迅速吸引了年輕男女,尤其當這些“夫妻”的婚后生活真真切切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第一次見面時對另一半的滿意程度,度蜜月時的狀態,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磨合,與對方父母親的相處……
激情過后,撕x大戲也接踵而來,包括大多在第一眼就愛上對方的夫妻也有了矛盾,
“你為什么不能為了我搬到這個城市?!”
“你父母怎么是那么古怪的人呢?”
“我的天哪,你的有些習慣我真的不能忍受!”
“我不是很喜歡你的工作啊!”
這些節目和熱劇,無疑是一個個現實婚姻的縮影,里面的很多問題,也恰恰是觀眾的情感生活的折射。如雙方各自原生家庭背景,個人職業目標,生活習慣等等,它們在夫妻間設置的障礙,竟然使很多年輕人所不齒的“門當戶對”,展現了它的重要性。
如果愛情有一道公式,可以幫我們省去很多難題,那“門當戶對”就是一條經過推理認證的定律。但是,老一輩所定義的“門當戶對”已經落伍,對于80末,90后而言,“門當戶對”不再是一個局限于“個人條件”的概念。
我們更理智地把它適度剝離了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這些現實條件,我們還會衡量:雙方原生家庭相處方式是怎樣的,兩個人的三觀相似嗎?兩個人對于個人發展的期待一致嗎,個人愛好和生活習慣是怎樣的……這些,才是決定婚姻是否長久幸福的關鍵。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和相戀5年的男友結婚,婚前兩個人一直是模范情侶,婚后兩個月后兩人因如何花錢大打出手。朋友來自工人家庭,崇尚節儉主義,“我這么努力賺錢,最大的夢想就是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她的老公生長于小康家庭,一路被嬌慣成享樂主義,隨便一頓晚飯就花掉幾百塊,“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一刻的快樂很重要啊!”
朋友和老公分居1個月,最后被親戚朋友勸回到婚姻中。在之后每次聚會中,她都告誡沒結婚的姑娘,“一定記住,戀愛時顏值和浪漫可以彌補的缺陷,結婚后都不可以了,不同的三觀就是婚姻的墳墓。”
人常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就是耍流氓,可是據報道,中國離婚率連續10年上漲:大城市離結比約30%。是否不擦亮眼睛地去戀愛結婚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結婚前確定哪些事情很重要?我從已婚朋友的悲喜故事中總結出一些經驗,也許這會使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戀愛這道程序的重要性。
*了解對方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就是其原生家庭的延伸。能夠在婚前充分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就能從源頭真正了解一個人。已婚人士常說,“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這句話有著絕對的道理,如果你能看清楚對方的成長軌跡,也許就能避免婚后夫妻爭吵,婆媳不合等悲劇。
*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
兩個人和諧的婚后生活,是要建立在相似的生活習慣之上。婚姻中類似擠牙膏的消失,或許也會成為決定婚姻幸福與否的細節。一個喜歡早起,運動,吃健康食物的人,和一個熱愛熬夜,拒絕運動,吃垃圾食品的人相結合,這樣的婚姻,很容易充滿孤獨。
*了解對方的個人追求
我所認識的已婚朋友中,對于婚姻,聰明的女人,最怕的不是小三,而是停止進步的腳步。在熱戀期也要擦亮眼睛,確保兩個人在個人追求上有著一致的頻率,一個努力上進的人和一個消極懈怠的人是無法擁有一段長久的關系的,婚姻中最怕的是,有一個人停下了腳步,兩個人失去了共同進步的決心。
*了解對方的三觀
千萬不要嘗試和一個三觀不合的人共度余生,這會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損耗人生的事。在戀愛期間,顏值和浪漫可以彌補對方的缺陷,但是在婚姻中,顏值和浪漫的作用都會發生淡化,兩個人的價值觀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發揮出愈來愈大的影響。
我遇到的來自未婚姑娘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我自己去相親了幾次,父母也在催婚,但是感覺現在很難從短期辨別一個人的好壞,我很怕自己遇見了錯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