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新來了一家賣菜的,就在樓下不遠處,每天進出路過他家門口,看見總是門庭冷落。菜店并不大,總共不過20平米左右,按理說這個小區有2000多家住戶,養活這么小個菜店真的應該是大大賺錢的呀。鄰居的朋友跟我說,他家的菜不行,價格太貴了,總沒什么人買,所以菜進回來積壓好多天還很不新鮮。
我每天沒什么事忙,所以買菜一般都去前面街口拐彎處的一個比較大的菜市場。今天外面下起了雨,要買的東西也不多,所以我下了樓,就拐進了樓下的那家菜店里。店里并沒有顧客,一進門口,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正在把地上的一堆大蔥整理成一小把一小把。店主夫妻在收銀臺后面不知道在整理什么菜,兩個人說話的聲音很大,像吵架似的。
我進來了也沒人理我,我在里面轉了一圈兒,看到貨架上的雞蛋也沒注意到是兩種,就直接問:“雞蛋多少錢一斤?”也不知道那店主是不是回答了我,因為他一直在說話而且說的是方言,我也沒聽清,所以就又問了一句。這個時候那個女的店主非常大聲地朝我喊到:不是問你要哪一種了嗎?我這才注意到貨架上原來是有兩種雞蛋,中間隔了一張板子放著。我用手指指一下左面的說:這一種。那位店主很不耐煩了說到底是哪一種,我把手指一直指到雞蛋上面說:是這一種呀。然后她就很生氣地告訴了我雞蛋的價錢。
我一聽真是比我前兩天剛買的貴了好多,再看了看別的菜,也都覺得不想買,我就準備往外走了。我邊往外走還聽見女店主在那里埋怨我,她說:也不說是哪一種就問多少錢一斤!她聲音里非常地不高興,我真是不明白她,我又不是來討債的,她何必這么沒好氣地對我呢?就算是因為他們心情本來就不好,也不至于把氣撒在顧客身上吧。難怪他們家的菜賣不出去呢。
誰也沒有說賣東西的就應該低聲下氣,整天滿臉堆出無腦笑。但是對顧客的尊重和最起碼的禮貌是一定要有的。古人就說和氣生財,和氣、溫暖地對待顧客,顧客才會心情好,才會多多照顧店家的生意。如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無論賣什么東西的店家,都多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要通過做買賣討生活,禮貌待客是最基本的吧。
和氣禮貌地對待顧客,并不一定是要多么地會說話,也不是要怎么樣的花言巧語,而只是能夠好好說話就行了。和顏悅色、誠心對待顧客,既是對顧客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生意的最好經營。
同樣是賣菜的,我經常去的那個菜市場里就有一家,他們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好。
賣菜的是一對年輕小夫妻,他們年齡應該不超過30歲。在那個菜市場里賣菜的差不多總共有十幾家,那對小夫妻家的經營是最有特色的,首先是店鋪的菜品擺放整齊有序、一目了然、應時蔬菜總是應有盡有,看上去所有的蔬菜都是新鮮、干凈的,最關鍵是小夫妻倆都非常會做生意。對待顧客總是笑臉相迎,說話輕聲細語、耐心溫和。不管顧客是買什么菜,他們總要貼心地給你介紹這個菜品的相關情況,比如早上他們去批發市場進菜的情況、關于這個菜品的一些營養的知識,有時候也介紹這個菜怎么炒會更好吃。
有時候幾種菜漲價了,他們會給你介紹這幾種菜漲價的原因,讓顧客買的心知肚明。
因為在他家買菜的都是在周圍住的人,有很多都是經常來買菜的老顧客。有時候顧客買菜零錢不夠或者說忘了帶錢,小夫妻倆也會給你把挑好的菜稱稱好,說先拿回去吧,錢下次再給好了。有時候有一些菜放的時間長了,他們就不賣了,在顧客買好菜以后,他們會給你把那些不賣的菜贈送一些給顧客。
我有幾次在他們家買菜,因為被免去了零頭,還有一次是因為收了他們贈送給我的菜,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呢。
在這里買菜的人們都知道,這家小夫妻賣的菜通常都會比別家貴一兩毛錢,不過是因為他們家的菜品相好,夫妻兩個又非常的會說話,所以附近的人們總是愿意在他家買菜,他們家的店鋪也整天的門庭若市。
去年菜市場所在的那個村子整村搬遷了,因為村子里的村民都搬到了馬路的對面比較遠的地方去安家了,買菜的人少了,所以賣菜的店鋪也就相繼都撤了。
周圍還有一些單位的住戶也是那家菜店的常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菜市場的那條街上的房子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那段時間小夫妻倆開的菜店也就關門了。
雖然在相隔100米左右的地方還有一個更大的菜市場,不過周圍有很多人,因為常年在那家小夫妻的菜店里買菜慣了,人們說起來還是不希望小夫妻倆的菜店關門,還是很想到他們家去買菜,而不想到別的地方。自從他們的店鋪關了門,我也有點兒想念那對小夫妻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從那附近路過,忽然發現馬路邊,臨街新開了一家賣菜的店鋪,買菜的人進進出出、好不熱鬧。我于是進去看了一下,原來就是菜市場的那對小夫妻,他們重新租了更大的店鋪,在馬路邊又開始賣菜了。
聽人們說那對小夫妻就靠著賣菜的小生意,養了兩個孩子,還在市里頭買了兩套大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