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書的江湖里,各路高手各顯其能,佩服之余,在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學到他們身上的絕技,哪怕學個皮毛也可以。
為此,最近閱讀了一些散文,有名家的作品,也有一些簡書作者的作品。讀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些作者的靈感好像是那山中的泉水,總是源源不斷,讓人好生羨慕。看到他們將身邊的人和事,輕而易舉地寫進自己的文章,并且帶給我很多感動,我有時懷疑他們的手是不是被施了魔法,或者是不是他們都掌握了能夠獲得靈感的秘籍。
懷揣著這樣的疑問,我又開始了尋找秘籍的漫漫長路。這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本書中,我又發現了一個獲得靈感的秘籍。
秘籍里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靈感跟天賦一樣,看似不可捉摸,其實也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厚積是學識和閱歷的積累,也是思考和體驗的結果,加上當下的觸發,靈感自然會像源頭活水一樣汩汩而出。
看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進行積累,才能獲得那珍貴的靈感。但要如何積累呢?作者傳授了以下三點:
心態開放
記得有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敞開心扉,生活中每時每刻發生的大小事情,無論美丑、善惡,無論歡樂、悲傷,都是舞臺正在上演的劇目,都可以納入我們寫作的范圍。
詹姆斯·喬伊斯說:“所謂想象力就是記憶。”每天將生活中的瑣碎事記錄下來,也許會成為日后寫作的素材,素材不僅是創作的基礎,也是記憶的通路。
生活中如果你不把目光放大,放遠,那一切都會轉瞬即逝,若干年后,很多記憶都會是空白。
今天我認真記下了學習的心得,并且用文字與各位分享,這無疑是一種積累,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大量輸入
輸入的目的是讓自己保持豐富的精神世界,擁有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和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只有大量輸入,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吸引讀者。
大量輸入就意味著大量閱讀。那么具體讀什么,怎么讀呢?
作者的建議是,如果是通俗寫作,優先選擇那些經典但又讓你感覺比較輕松、容易讀的書;如果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文章,先培養固定閱讀的習慣。
與其囫圇吞棗,不如從興趣出發,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式閱讀,哪怕速度慢一點,總好過因讀不下去而否定自己、懷疑人生吧。
但是無論讀什么,怎么讀,都要考慮讀書的效果。簡書里有很多專注于閱讀的高手,看書的時候都喜歡做筆記、畫思維導圖,看完后還要練習復述,或寫書評、讀后感……
作者說:有效率的閱讀,還是要有點兒功利心的。我特別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們閱讀要有目標,目標就是要從書中尋找我們需要的知識。我們閱讀還要帶著問題,問題就是書中作者有哪些觀點和方法,哪些是可以被自己所用的?……我們只有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輸出,書中內容才能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融合,然后變成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現在,我在閱讀的時候,除了領會作者的思想、學習其精妙的文筆外,還開始慢慢學習仔細拆解、分析一本書,學習它的風格、結構,看看作者是如何組織素材、把握節奏、調動情緒、處理問題的。
如果要是寫讀書筆記的話,每本書我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了解大致內容,熟悉寫作風格;第二遍是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反復閱讀;之后把書放到一邊,在心里回顧一下對它的總體印象,哪些情節或觀點印象較深,然后重新閱讀,并寫下讀書筆記。
我發現很多高手在閱讀中,遇到好書通常還會找時間去讀第四遍、第五遍……相信好書的魅力就在于,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觸,新的收獲。
刻意練習
練習的機會是很多的,比如發朋友圈、微博,或者是寫日記,還有在各種平臺堅持日更,從幾句話到一篇文章,要把每一次的發言都當作一次寫作練習,甚至是塑造個人品牌的機會。
把自己的文章發出去,就是一次試驗的機會,能幫我們快速獲得反饋。
我把簡書當作自己練習寫作的最好平臺,在簡書里收獲的閱讀量和點贊數,可以見證我們練習的成果,也可以增強我們繼續下去的信心。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過: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種有目的的練習中花了最多時間的人。
練習不一定能成,但不練習肯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