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其實沒有把時光局限在朝鮮,從百里、千里到萬里,一個家族在朝鮮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戰場之上前赴后繼地犧牲和奉獻,也是兄弟三人在革命熔爐之中的梯次成長。當把伍家從一個家庭的視角放到組織的、時代的更廣闊視角之中,你會發現這才是文化熔煉的真實寫照,一個隊伍里的梯隊是怎么建立的?
一場以小米加步槍和飛機大炮對抗的不對稱戰爭中志愿軍組織本身的堅韌力和恢復力成為了美國人眼中的不解之謎。是因為美軍自身對于組織的理解和設想都是依賴于自己所謂專業化的漫長養成來判斷,他能思考的梯隊都是以美軍所謂職業軍官團、技能正規化、充分后備為假設。雖然在美軍之中也有所謂隨軍牧師體系,但這個系統和我們的政治指導、支部建設還是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其宗教服務、道德教育、心理咨詢和提升士氣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戰前與戰后,戰場本身殘酷戰斗過程之中就很難體現了。
所以今天每一個組織身處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如果把這個極速變化的場域看作沒有硝煙的戰場,把每一個適應或者不適應的員工、團隊看作是陣亡、傷退、不斷動態編組的戰斗隊伍,那我們都要思考如何像志愿軍那樣在高傷亡、干部損失特別快,尤其是基層骨干犧牲多的真實環境中,讓組織具有不斷自我修復、不斷自我涌現、不斷自我成長的梯隊建設能力?
【特別是在自組織成為高效唯一的成功關口的時候】
? ? ? ?信仰是在永恒之火中鑄造的寶劍,黨這個最堅強的信仰組織是志愿軍所有梯隊最底層的骨架,每一個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積極分子、共青團員、老兵骨干,一個自發遞補、任務導向的梯隊就隱含在所有士兵之中。
他們以信仰堅定者為核心,以戰斗意志強烈程度為標志,戰斗技能熟練程度為基礎,組織技能和步兵編組相融合,不斷分形構建最小任務小組,堅決完成任務,直到戰斗勝利或者全員犧牲。
信仰鍛造,價值共生,梯隊自現。組織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