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古典古少俠的《為什么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收獲很大,將文章分析一下,算是對過去渾渾噩噩讀書習慣的反思,借此勉勵自己和一直希望有所轉變的諸位。不管是懶癌、松鼠癥還是焦慮癥的時代病患者,我們唯有行動才能有所轉變!
身處在一個焦躁的時代,面對成千上萬的信息轟炸,幾乎所有人都深怕遺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于是我們爭分奪秒地刷手機,刷存在感,關注了無數個高大上的平臺,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卻依然感覺過不成美好的一生,現實情況依然沒有什么好轉,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的學習效率其實是在無形中被拉低了。
古人倍加真實的時空觀念,在我們這里被模糊化;我們無暇欣賞四季輪回,我們無暇關注云卷云舒,不用手機,你能知道現在是何時?不僅如此,我們現在對待手機,其實也和二十世紀的群眾使用電視機是同一個道理,信息越多,吃瓜群眾也只是一再被動地接受傳遞的信息,我們的知識結構被無情地打破,搜索問題背景已經無暇顧及,思考能力更是丟給信息的發布者,你中毒了嗎?
“我想要改變”,可能你在內心會如是說。那么,怎么改?持續了三分鐘的熱情,又怎么能抵抗住習慣的洪荒之力。
作者提出了以下幾個轉變學習方式的策略:
一、培養某個專業的專注力。一口井唯有深才能出水,而只有不斷挖掘你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即使是知乎上的大神,研究文學的肯定不會成天嗶嗶物理,即使是對《三體》,向我一個搞文學的頂多研究大劉的人文情感,跟你說什么三體理論,你確定我不是在找皮毛上的虱子?
二、抓住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的搜索力。誰都不會秒變萬能,不多反芻、吸收,離你的夢想只會也來越遠。
三、重新構架鏈接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仔細回想這幾個月你印象獲益最深的事情,譬如說屢減肥屢像某貴妃的我,依然無法停止對食物的癡狂。但之前在簡書上做過關于《That sugar film》的一篇讀后感,我對餅干、汽水已經開啟屏蔽模式。這個筆記消化的功能比我看數次紀錄片的效果更佳。
那么,有人要問如何轉變碎片化,實現“零存整取”:
廣泛的閱讀是好事,但如果沒有目的性,這里不是指功利性閱讀,而是反思,文章依然是別人的文章,你并沒有得到什么。如果你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好,那請幫我回憶下這幾個月你看到的一本書的故事梗概。
我在火車上看了一本《暗訪十年》的書,感觸很深,但現在很多內容已經遺忘,只覺得作者是個極富正義感的記者,我很慚愧,大而泛之等于沒說,窮詞。現在開始做出調整。
一、我們要對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做出反應。通過與所知道的專業人士對話,明細問題;將問題拆分成關鍵字,搜索認知資源。
二、擴充學習資源(人事網)
人:向經驗人士請教、提問,找出建議、方向和邊界。
事:找行業對標。
網:利用網絡搜索、總結,系統看書。
三:721法則
10%的時間學習知識與信息;70%的時間練習、實踐;20%的時間與人溝通。
四、輸出倒逼輸入
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有結構鏈接知識的人。
我們不斷在分享,也不斷在成長,直到長成心目中所期待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