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是孩子們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熊孩子寫出的前言不搭后語且又嚴重缺乏邏輯性的作文,家長更為苦惱。
改?還是不改?
怎么改?如何改?
面對這些問題,著實給家長出了些難題。
前段時間,我兒子有幸考取了新華小記者,我也有幸見到了更多孩子寫的新聞稿件和作文。由于孩子們的年齡和所受教育不一,所呈現出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當然,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按道理說,同年齡段同年級段的孩子水平應該相差不大?;蛘哒f,即便是有差距,但是也不應該太大。
結果呢,有些文章很明顯就是以成人的思想和語言在組織,大大地超出了一個孩子應有的水平,修辭句法方面很明顯地烙下了成人的印跡。
這不由地讓我想到了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修改作文呢?
到底該怎樣給孩子修改作文呢?
我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也喜歡寫作的人,不由地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毋容置疑,修改還是需要的,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的作用是引導,幫孩子梳理寫作思路,讓孩子自己感知。
孩子寫的作文通常缺乏邏輯性和完整性,寫的是顛三倒四,或者是缺三少四。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看了孩子的作文以后,首先是要詢問孩子他寫這篇作文是想表達什么,設計的內容是什么,接著讓他自己讀,大聲地讀自己寫的作文,然后再問他自己的感受,目的達到自己原來設想的要求沒有,讓孩子自己修改。
第二, 家長的第二作用是要找出孩子寫作方面的問題所在。
寫作是一種知識的輸出,對于孩子而言,作文就是檢驗自己對所汲取的知識的運用。平時課堂上的學習是知識的輸入,課外閱讀及其它方式的學習也是輸入,所有的學習和輸入的目的就是要吸收和消化。
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下筆,也就是說孩子存在輸出方面的問題。而輸出的好壞又取決于輸入的多少和是否真的消化。
所以,作為家長你首先得明白自己孩子在寫作方面的不足,并且找出是哪方面造成的不足,進而加強針對性的輔導。
第三,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思維語言模式,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長。
我記得我的孩子在一年級下學期就開始了簡單的寫作,他的第一篇作文是“洗襪子”。其實孩子所寫的作文就是簡單的幾句話:第一,我的襪子臟了,我把襪子放在水盆里;第二,我認認真真地洗了我的襪子;第三,我把洗好的襪子涼了起來;第四,我覺得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干。
我當時看后是大笑不止,這哪兒像作文???覺得寫得極其傻里傻氣,但轉念一想,其實,就是這樣啊,這就是一個7歲孩子應該有的思維邏輯啊,并且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p>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語言通順是第一要素,而不是強調華麗的修辭。
孩子有孩子的語言思維,且描寫的句子往往具有創造性,因而會顯得有趣。而大人則習慣遵循了一些思維模式,表達出的語言雖很完整精致,但同時也缺乏了很多靈動和可愛。
還有一件事情也是很有說服力,我陪兒子第一次參加某重慶知名企業參觀采訪活動時,在采訪企業領導人時,很多高年級的孩子提問的問題大多數是“如何創業的?創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怎樣克服困難的?”等等之類的問題,但是有個二年級的孩子卻問到了“現在的企業領導人是第幾代領導人?”的問題,當時在場的所有大人們都哈哈大笑,并且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嚴肅的采訪氣氛一下子變得活潑起來。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自然在寫作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他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而我們家長在給孩子輔導作文時千萬要記得尊重孩子自己的思維。
要記住你所謂的修改不是幫孩子修改作文的具體句子,而是幫孩子梳理他的寫作思路和內容。
第四,家長要明白,多閱讀、有效地閱讀才是寫好作文的基本。
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寫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閱讀寫作的事。
寫作是知識的輸出,沒有輸入哪有輸出?所以,多閱讀才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
宋朝理學家詩人朱熹又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的也是閱讀的事,不理解的知識多讀幾遍自然就會曉得其意思。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吸收,所以我們不但要孩子多閱讀,而且是要孩子理解,有效地閱讀。
大人和小孩所寫的文章就像兩個在跳舞的小女孩,其中一個小女孩跳得非常完整且又動作到位無可挑剔,但總是無法打動人心;可是另外一個小女孩跳得技術性沒有那么好,但卻非常生動而有感染力。
要是你是觀眾,你會怎么選?
總之,作為家長要明白,孩子寫作,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需要詞匯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閱讀積累。就像我們學習語言一樣,先是會牙牙學語,然后才是口齒伶俐。
你不能因為心急或是某種目的而去替孩子過度地修改作文,我們不能揠苗助長。
寫作,可以教之方法,而非替孩子寫作,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