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性的創意
曾經為了給兒子報滿意的興趣班,到不同的培訓機構聽了不少課。發現現在的課外班除了那種考試提高班,大部分都是以培養創造力,引導孩子自己思考為主,而不是像以前一板一眼,要求死記硬背為主。有一家少兒英語的培訓機構,上課過程中大量的運用各種圖片,讓孩子有直觀的印象,再去教讀,讓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同時會設定各種生活中的場景,讓孩子學習起來很有熟悉感。
看來在教育培訓行業里,也充分運用了黏性理論,所謂黏性是指通俗易懂,容易被記住,像被膠水粘住一樣,具有持續的影響力。其實不僅在教育中應善用這種黏性觀點,在平時生活中更是如此。
三歲的小孩刷牙并不積極,說教并沒有什么用,當時非常喜歡一本小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把牙齒描畫成一條大街,兩只小牙蟲勤奮的在牙齒上建房子,牙齒被蛀壞了,牙醫把壞牙補掉,把牙蟲沖走,牙齒大街又恢復了平靜。繪本很有趣,配上插圖,很吸引人,小孩看了后每晚都積極刷牙,說不讓牙蟲在自己的牙齒上建房子。這種生動有趣又易懂的小故事,比每天單純說教有效一百倍。
這種黏性理論對于成年人同樣適用。 想要健美的身材,把好身材的名模明星的照片貼在經常能看到的地方,圖片的強烈沖擊會讓人馬上想行動起來。想要讀書的,運用思維導圖把書中的概要概括出來,手邊筆記本隨時記錄,化繁為簡,更容易領會書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