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宗:老兵新傳
著急的不僅僅是昌義之,還有蕭衍,在魏軍圍城一個月后,他派出的二十萬援軍,便由名將曹景宗率領,準備奔赴鐘離。
? 曹景宗是蕭衍最喜歡的將領之一,從他起兵反齊開始就追隨他,而且也稱得上英勇善戰,尤其是兩軍對壘,曹景宗從來都是身先士卒,陷陣摧鋒,為南梁建立立下汗馬功勛。這一次他除了救援鐘離,更要報元英在義陽的一箭之仇。
在天監三年的北魏入侵戰中,率軍救援義陽的曹景宗被魏軍大敗,義陽也落入元英。南書上記載曹景宗到達義陽附近后每天耀軍游獵,并不進軍,這對于一個素有威名的將軍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考慮到蕭衍一直以來對于曹景宗的偏愛,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是南書作者對于曹景宗的回護,事實可能是魏軍勢大而且防守嚴密,讓曹景宗無法前進。?
被一個小屁孩擊敗,這對于素來爭強好勝甚至有些跋扈的曹景宗來說簡直不能忍,所以他一接到救援命令就急不可耐地出發。蕭衍命令他先在邵陽洲以東的道人洲駐扎,等待各路部隊匯集完畢再一起進發,但立功心切的曹景宗違背了蕭衍的詔命,企圖占據邵陽洲尾,但他剛出發便被遇見了暴風,不得已灰溜溜地退了回來。
? 出師不利的曹景宗正悶悶不樂,聽到門外信使來報,說朝廷從豫州調回一支部隊前來跟他會師,一同前往解鐘離之圍時,不禁心中一亮。
? “只要是那個人來到,戰勝魏軍就指日可待了。”?
? ?
韋?:合肥之虎的咆哮
鐘離之戰起源于梁軍北伐失敗,從而讓北魏從防守轉入了戰略反擊狀態。雖然遭受了慘敗,但是梁軍北伐并非未見尺寸之功。而最大亮點,便是名將韋叡攻克合肥。
時任豫州刺史的韋叡在合肥攻城戰中利用堤壩攔高肥水水位,用戰船猛攻合肥,魏軍意識到肥水壩將是勝負手,便猛攻上去,韋?親自鎮守堤壩。部下看魏軍勢大,請韋?回避,韋?怒斥道“寧有此耶!將軍死綏,有前無卻!”正是這種精神擊潰了合肥守軍,讓北軍對韋叡又敬又怕,稱之為“韋虎”。
韋叡接到蕭衍救援鐘離的命令后星夜出發,從合肥取直道,沿東北方向的陰陵大澤前行,濟河越谷,晝夜兼程。當時韋叡的部下聽聞魏軍勢大,畏懼與魏軍交戰,勸他消極進軍。韋叡嚴厲拒絕了這些建議,他知道現今鐘離城危如累卵的局勢,必須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他也知道部下的擔憂從容地說道:“魏人已墮吾腹中,卿曹勿憂也”。數日之內,他便趕到了曹景宗所在的邵陽洲,兵合一處,解救鐘離。
? 向來心高氣傲的曹景宗這一次卻對韋叡畢恭畢敬,這不僅是因為蕭衍再三叮囑,更是因為韋叡用實打實的戰果還有堅忍不拔的斗志徹底折服了這位帝國元勛。而蕭衍在聽到兩人和諧相處的消息后總算松了一口氣,“二將和,師必濟矣!”
? 這樣,這一臺南北朝最大決戰的主人公已經全部登場,只等待那猩紅大幕的拉開…..
僵持:
? 轉眼,時間來到了第二年,即公元五百零八年二月,淮南開始進入雨季,陰雨連綿的天氣恰如其分襯托了元英此時的心情。一方面,他的二十萬大軍已經連續作戰數月,疲累不堪;另一方面,梁軍援軍到達使得鐘離守軍士氣大增,更難攻下,雙方拉開陣勢對峙,對于不熟悉當地地理水文的魏軍來說也不是個好消息。更麻煩的是,皇帝已經失去了耐心——元恪派來了使者,要求元英班師回朝。
元英卻固執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他堅持認為只要堅持到三月天氣好轉,先撐不住的肯定是梁軍。元英一邊增強對東橋守備,防止梁軍順流而下,攻奪大橋;一邊用舟船搭建浮橋,意欲徹底連通南北兩岸,保障后勤供應,天晴則工程,天雨則圍困。而韋叡相應地在邵陽洲截洲圍城,竟然在一夜之間修筑了完備的工事,距離元英駐扎的邵陽城僅百余步。天亮后元英大吃一驚,“是何神也!”
元英隨即派出楊大眼率領一萬多北魏鐵騎猛攻梁軍大營,楊大眼素有威名,縱橫兩淮多年,當地有用楊大眼之名能止小兒夜啼的說法。面對魏軍鐵騎掀起的滾滾煙塵,梁軍士兵不禁犯怯了,這個時候韋叡親自坐鎮中軍穩定軍心,并排出了兩千張殺傷力強大的弩機,未等敵軍靠近,韋叡一聲令下,萬箭齊發!毫無遮擋的魏軍死傷慘重,而且弩機連續不斷的射擊根本沒有給他們調整隊形的時間,主將楊大眼也被擊穿右臂,敗下陣來。
次日魏軍主帥元英親自披掛上陣,再戰韋叡。韋叡乘坐素木輿,手執白如意,從容指揮梁軍應戰。看見主帥沉著自若,梁軍將士更是信心百倍,一日之內數次打退了魏軍進攻。眼看白天攻勢不奏效,元英決定嘗試夜間突襲,他將所有弓箭手集中起來,趁夜向梁軍大營猛烈射擊,箭如飛蝗,簇似流星,梁軍大營中頓時死傷遍地,哀嚎四起。眼看情勢危急,韋叡兒子請求父親暫時后退躲避,韋叡迎著箭雨站上城頭,厲聲呵斥慌亂的軍士,重新組織起防守。元英震驚了,他第一次懷疑,自己終究遇到了不可戰勝的對手。
經過數次進攻失敗,魏軍傷兵滿營,已經無力發起進攻。這一局,開球權回到了韋叡和曹景宗手上。
決戰時刻:
曹景宗在等。一向冒進的他,也知道此時出擊時機比一切都重要,不可魯莽。哪怕他的一千敢死隊已經順利在淮河北岸打下了一個據點,足以掩護部隊展開反擊,他還在等。地利人和皆有,僅缺天時。
老天沒讓他等太久。三月,天氣沒像元英預料一樣轉好,反而連降暴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漲了六七尺。早就奉蕭衍之命準備好艦船的曹景宗知道,時候到了。他馬上召集各路將領,商討布置作戰計劃。
按照計劃,開戰之際,曹景宗進攻東橋之南,韋叡進攻橋北。韋叡韋叡命令馮道根、裴邃、李文釗、韋寂四名部將乘坐戰艦先行出發,率先攻擊魏軍的軟肋邵陽洲。另外韋叡還準備了小船以裝載干草,并淋上膏油,點燃草垛,火攻魏軍駐扎的東橋。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滾滾濃煙和震天喊殺匯成的鐵流向魏軍奔涌而去,守衛東橋的蕭寶寅被嚇得呆住了,匆忙指揮部隊抵抗。馮道根,裴邃身先士卒,率領部隊與魏軍展開血腥肉搏戰,梁軍兵士奮勇沖殺,呼聲震動天地,面對來勢洶洶的梁軍,魏軍在交戰后便潰敗下來,加上溝通兩岸的長橋被拔除,邵陽洲上的魏軍進退失據,軍心潰散。在沖天火光照亮的戰場上,梁軍敢死隊逆流而上,斬斷魏軍護柵,咆哮的淮河水瞬間就把魏軍苦心營造的浮橋吞噬殆盡。橋梁盡毀的魏軍被逐塊分割包圍,分崩離析,此時在城頭觀戰的元英目睹著一切,悲從中來,他曾經距離輝煌一步之遙,卻又親手把它葬送。元英已經不可能挽回敗局,顫抖著雙手,帶著麾下少量兵馬脫城而逃。
此時正在淮河北岸拼殺的楊大眼收到消息說元英兵敗如山倒,知道大勢已去,便也燒毀軍寨,向北逃竄。魏軍在淮河南岸布置的堡壘抵抗也隨之結束,魏軍或丟盔棄甲遁逃,或稀里糊涂被梁軍俘獲。堅守鐘離已經八個月的昌義之聽到梁軍大獲全勝的消息之后悲喜交加,這位堅毅的男人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能連聲說“更生!(又活了!)更生!”史記“義之識字不滿十。”不識字,但識忠義也!
后記:
? 在北伐用兵接連遭受失敗之后,南梁用一場勝利擺脫了亡國的厄運,雖然不至于一戰扭轉局勢,但是至少讓北魏不敢再輕易南下,南方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關于此戰戰果,較為可信的記載可能是南書武帝本紀的說法,“癸巳,曹景宗、韋睿等破魏軍于邵陽洲,斬獲萬計。”曹景宗傳中說梁軍俘虜大概在五萬人左右,再加上前期攻城和小規模戰斗,魏軍損失人數大概在七八萬。
? ? 二十二萬人損失三分之一,魏軍方面指揮官自然難辭其咎。元英被剝奪中山王的爵位,蕭寶寅也被削官為民,楊大眼則被貶營州成為普通士兵。北魏自孝文帝以來對南朝的擴張態勢也就此戛然而止,加上其國內也因腐敗的政治環境而國力衰減,曾經雄霸北方的鮮卑帝國開始走下坡路,而南北兩朝則繼續沿淮河一帶對峙。直至北魏末年的六鎮大起義才再度打破這一格局,另一撥梟雄豪杰將會登場書寫他們自己的傳奇……